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一、教学设计讲明本节课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让学生讲明氮循环示意图,了解氮循环要紧过程,逐步接触含氮的物质,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在基础上,初步把握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之一-----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通过联想质疑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摸索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

其次,通过学生活动,了解氮循环的要紧环节,体会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关于氮气性质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体会,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现其中的要紧过程,探讨发生的要紧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最后,让学生了解氮的固定及其分类,认识氮固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把握氮气的性质;了解氮的固定及氮固定的要紧形式。

〔2〕了解氮的两种的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把握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及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看、总结、分析咨询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氮气、NO和NQ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归纳总结。

五、实验预备:一试管NO和一试管NO气体水槽一瓶紫色石蕊试液胶头滴管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如何样才能成为一节受学生欢迎,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呢?单一的课堂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课后大量练习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观念倡导”以学生进展为本〃,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促使学生的自我进展。

知识技能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然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知识灌输来形成,它们必须靠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内化而形成。

因此本课时以”固氮〃为线索,设计以学生探究为中心的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

如此做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连贯、紧凑和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学习成效好。

二是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能主动摸索,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分析解决咨询题的能力,表达了新的教育理念。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教学设计讲明本节课是在氮循环的基础上,连续学习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氨和铵盐。

通过实验,把握氨和铵盐的性质,明白实验室制氨的原理及氨的检验方法,明白氨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咨询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讲明现象,总结性质。

并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判定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和还原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NH的物理性质;把握NH的化学性质;了解NH的用途。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氨溶于水产生喷泉现象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氨的性质的明白得,明白得喷泉产生的〝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形下新咨询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动身,由表及里,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2、利用丰富的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形成咨询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摸索、参与讨论和交流的良好适应。

3、通过对氨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NH、铵盐的用途,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阻碍,领会地球上生命生生不息的缘故。

总之,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源于书本的素材,高于书本的应用教学,训练学生明白得、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强化实验意识,培养实验能力,真正领会化学学科特点,把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样方法,学会用化学学科内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互促补偿教学,树立学科内的综合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喷泉试验的原理和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归纳。

四、教学用品演示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圈〕〔1套〕、带玻璃导管的双孔塞〔 2 套〕、带塞子的圆底烧瓶〔250ml〕〔2〕、胶头滴管〔2〕、塑料瓶〔1〕、大烧杯〔2〕药品:氨气、酚酞。

分组实验仪器〔10 套〕:玻璃棒、试管〔充满氨气〕、水槽、浓氨水、浓盐酸药品:酚酞、蒸馏水五、教学方式1、实验探究法。

以实验为导向,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摸索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摸索,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归纳法。

通过情形咨询题的提出、实验的分析,归纳出氨的性质,从而把握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样方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氨的性质教学教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氮循环中重要化合物之一——氨。

情形再现:湖北孝感大悟化肥厂的液氨泄露事故。

2006年11月1日上午7点50分,湖北大悟县化肥厂液氨发生泄漏……十几分钟后, 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充满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赶忙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车……”白烟〃过后,有6人中毒,1 人死亡。

化肥厂邻近20 万人进行了大转移, 同时厂邻近大片的庄稼、蔬菜被熏死……〔图片展现〕提出咨询题:咨询题1:什么缘故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咨询题2:如何吸取充满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咨询题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如何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学生:摸索、分析,回答。

教师:展现氨气的样品,请同学们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看,回答氨的物理性质。

教师:氨的沸点-33.5 C。

在北方的冬天氨就能够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为便于运输氨,一样要把氨加压液化。

液氨转化成气态时〔那个过程叫汽化〕吸取大量的热,故氨能够做制冷剂。

学生:倾听。

进一步了解氨。

教师:氨气极易溶于水。

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 体积的氨气,如何样验证氨的溶解性呢?学生:摸索。

提出方案探究活动:活动一、把充满氨气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的水槽中。

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注意观看实验现象,记录并摸索、分析缘故。

2、喷泉试验。

充满氨气的烧瓶和充有少量氨气的烧瓶按课本图示装置预备好,两位同学演示操作。

观看实验现象,记录并摸索、分析缘故。

明白得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

教师:提出咨询题:①烧瓶内什么缘故会形成喷泉?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②什么缘故会产生红色的喷泉?③试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摸索后回答。

教师:动画演示喷泉实验。

指出操作过程中的本卷须知。

教师:情形设置:假如有以下实验装置〔塑料瓶代替圆底烧瓶,无吸满水的胶头滴管〕试对比它与教材上的有什么不同。

利用那个装置,你能尝试引发喷泉吗?展现实验装置。

学生:摸索、交流、口述。

经师生讨论后由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打开夹子,挤压塑料瓶即可〕教师:小结:要使液体上升,必须使烧瓶内的氨气与水接触,溶解后使瓶内压强减小,才能形成喷泉。

氨与水反应得到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发生部分电离产生OH,氨水呈碱性,故遇到酚酞试剂变红。

教师:氨除了与水反应,氨水呈弱碱性外,还能够与什么物质反应呢?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分不与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近距离接触。

注意实验安全,观看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氨能够与酸反应。

教师: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处于氮元素的化合价的最高价依旧最低价?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分析,得出氨应具有还原性。

教师:氨能够与氧化性物质反应,如氧气。

氨与氧气在催化剂及加热条件下可生成NO 和H2O。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及分析,请大伙儿总结氨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写出方程式,巩固方程式的书写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教师:氨的性质大伙儿已清晰,我们回过头来回答液氨泄露时提出的一些咨询题。

情形活动:氨泄露了……学生一: 模拟现场群众,捂着鼻子往高处跑步撤离现场。

学生二:模拟现场群众,用蘸有水的毛巾包住头部,身穿厚衣服,快速向低处撤离。

学生三:模拟事故现场周围居住居民,关闭门窗。

用蘸有水的毛巾包住头部,身穿厚衣服,打报警电话。

学生:观看,判定正确的处理方法。

再次巩固氨的性质。

教师: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氨有什么用途呢?我们再来了解卫生检疫部门对猪肉新奇程度的判定方法。

市场上肉是否新奇,常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奇程度: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爱氏试剂:一份25%勺盐酸溶液,3份96%勺乙醇及1份无水乙醚混和),置于锥形瓶中,塞上塞子,摇动2—3次。

然后取下塞子,并赶忙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 铁丝下端弯曲成钩, 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

假设肉样已不新奇,于数秒内即可观看到白烟显现。

试用所学知识加以讲明缘故。

学生:分析。

感受学有所用,爱好提高。

教师:这节课的重点是氨的性质,大伙儿一定要把握和学会应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氨的化学史。

德国化学家哈伯,有人称他为天使。

因为1909年,哈伯合成了氨,氨能合成化肥,进而增产粮食,他像天使一样为人类带来丰收和欢乐,使成千上万的人免于饥饿的威逼。

也有人称他为魔鬼。

氨能合成硝酸,进而合成炸药。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伯已为德国建成了许多个大大小小的合成氨工厂,为入侵者制造了数百万吨炸药TNT〔三硝基甲苯〕,这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什么缘故能坚持这么久的缘故。

因此讲他像魔鬼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楚。

不管如何样,人工合成氨实验的成功对工业、农业和科技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氨也被并评为20 世纪初的明星分子。

小资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英国就从海上封锁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NaNO〕。

因此人们预言,德国得不到智利硝石,农田将缺乏肥料,炸药工厂也将停产,那么德国最迟在1915年或1916年便要自动投降,但是1916年过去了,德国还在坚强的斗争,农田照样一派浓绿,前线的炮火反而更加猛烈。

原先德国以哈伯为首的一批化学家克服了当时的世界化学难题一一以廉价的空气、水和煤炭合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2和M。

合成氨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经历了约150年的时刻。

德国科学家哈伯在10年的时刻内进行了许多次的探究,单是查找高效稳固的催化剂,2年间他们就进行了多达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不同的配方,最后选定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使合成氨的设想在1913年成为工业现实。

鉴于合成氨工业的实现,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18年向哈伯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

学生:客观评判氨的作用及德国化学家哈伯。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

七、作业设计☆基础练习1、氨气是 ______ 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气味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