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2)第二章心理学研究 (2)第三章心理学发展理论 (2)第四章认知心理 (6)第五章需要、动机和情绪情感 (11)第六章智力、能力和创造力 (13)第七章人格心理 (15)第八章品德心理 (17)第九章学习心理 (18)第十章课堂管理心理 (20)第十一章教师心理 (20)第十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5)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结合了哲学心理学家的内容体系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
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开始。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提升。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略第三章心理学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理论概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或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1)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2)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3)人的心理活动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维果斯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和“学习的最佳期限”等重要思想。
(5)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就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4.皮亚杰(瑞士)的心理发展理论(1)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化。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
(2)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化。
这种新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3)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分为四个阶段。
1)运动感知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预算阶段(12-15岁)5.遗传是指遗传素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因素。
6.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就没有个体心理的发展。
7.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遗传因素相比较,起决定性因素。
8.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阶段发展重点期限产前期生理发展从受孕到出生婴儿期动作、语言、社会依恋从出生到2、3岁幼儿期发展良好的口语,性别开始分化,喜爱团体游戏,完成入学准备2、3岁至6、7岁童年期认知发展,人格渐趋独立,性别认同确定6、7岁至12、13岁青少年期价值观确立,开始承担职业与家庭,父母与社会的角色。
12、13岁至18、19岁成年早期成家立业,对婚姻,子女,职业的适应20岁至35或40岁成年中期事业发展到顶点,考虑重新调整生活35或40岁至60或65岁成年晚期享受退休的家居生活,自主休闲与工作,面对不可避免的身心适应问题60或65岁以后9.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10.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4-6个月是吞咽、咀嚼的关键期2)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3)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4)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1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心理发展一般分为婴儿期(0-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2、13岁)、青少年期(12、13岁至18、19岁)和成年期等阶段(20至中年),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重点)12.少年期的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纵交织的时期,少年期具有过渡期。
1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
14.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是青少年时期的基本任务。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情绪,行动两极波动,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
15.青少年思维的发展1)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水平2)青少年时期是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3)少年期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4)青年初期是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和成熟的时期。
第四章认知心理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2.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5.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常考)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7.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8.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一定活动上,并随着活动进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9.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同城所说的“一心二用”。
10.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感觉和知觉11.感觉的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1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受阈限和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13.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
14.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15.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16.感觉是知觉的基础17.知觉与感觉存在着区别。
从映象特点上看,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映象的反映;从操作习惯上看,感觉多适用于对事物的初次认识,知觉多适用于对事物的再次认识;从生理机制上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独立工作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18.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
19.知觉的特征:知觉具有意义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4种特征。
20.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能会考P104)记忆21.记忆的含义: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2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成为识记。
有目的的识记又两种形式,即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
22.信息的储存。
信息的储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
2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就是以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
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
24.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以按照记忆内容、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的方式、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等不同视角进行分类。
25.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6.记忆的品质(重点):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
27.记忆的加工系统:1)感觉记忆: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会保持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者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0.25-0.2秒。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为5秒到2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自动消散。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
记忆的规律及策略(记忆当中的重点的重点)28.遗忘的过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发现的。
29.遗忘的机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30.遗忘的影响因素:首先,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其次,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再次,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最后,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
31.记忆的策略:1)注意策略2)复述策略3)精细阐述策略4)组织策略5)提取策略32.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P113)思维与想象33. 思维:思维是人类高级心理过程,是人脑对所出差信息的更复杂的加工过程。
34.思维的特征:1)思维是对客观事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
2)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3)思维还具有问题性的特征。
35.思维的种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36.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动机和情绪: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影响。
2)对问题情景的知觉: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
3)定式:定式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这个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提出,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的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情绪情感1.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和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5)正确的指导结果归因6)开展适当的竞赛情绪和情感2.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4.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一般而言,情绪是指情的各个方面: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
情感则是人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人与人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一般而言,情感就是指情的感受方面,即主观体验方面。
比较而言,情绪更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冲动性、外显性,而情感更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5.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