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参与私营业主的热情高涨制作人:李建州组员:王虎刘俊连李雄雄张保宁杨蓉一、私营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一)政治参与渠道的自主性不高我国政治参与体制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社会监督体制、民意表达体制。
但是这些组织渠道更多地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志,更多的是作为党政部门的衍生机构而存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控制式的参与体制降低了民众包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认同感和效能感。
民间社团不能充分发挥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自主性不高,有关政府部门视之为行政管理的衍生工具。
据一些私营企业主反映,有些行业协会是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或为了一项具体的目标匆匆忙忙建立起来的,一旦政府的任务完成就撒手不管、不了了之了。
(二)政治参与的目标层次较低当前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不是为了争取政治权利,也不是为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主要是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寻求政治“保护伞”,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
也有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政治荣誉,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一旦获得某种政治安排后,往往不履行政治职责。
据区人大、政协的有关官员反映,许多私营企业主代表忙于自己的事务,真正投入精力来参政议政的不多。
这说明当前的私营企业主尚缺乏高度的政治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参与的组织性不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主要还停留在个体参与阶段,参与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化,而是处于一种散乱和单独行动状态,大多数私营企业主以个人身份,利用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个人的利益直接与个别政府官员接触,而不代表群体或阶层的整体利益,不会提出整体性的、关涉整个行业或群体利益的问题。
这种个体参与容易孳生权钱交易等现象。
由于集体行动的资源被政府掌控,这种基于分散的个人利益的垂直参与容易造成原子化的个人,由于社会成员之间信任的缺乏,也容易破坏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提高社会交易成本,甚至助长恶性竞争之风。
(四)政治参与的机会不均衡政治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公平参与是应有之义。
但是,由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还处于个体参与阶段,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目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机会不均衡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一方面表现在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是组织安排的,选举、推荐只是走过场。
一些私营企业主反映,花钱买政协委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在政治参与上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的原因(1)迫于自身利益实现的需要私营业主要求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监督的过程中去。
他们力图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到公共政策中去,制定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这是实现自己利益的保证和根本,如果没有了这方面的保护那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屏障。
(2)对自身利益保护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也随之迅速成长壮大。
当他们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以后第一要务就是保护自己的财富。
基于这样的目的,他们就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除了影响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外,还可以参与到社会的管理当中。
当自己在社会当中掌握了权力以后就可以运用这些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
相反,如果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再多的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不会安心,。
实质上,也是绝对不安全不可靠的。
(3)对目前财产保护相关政策的不满和恐惧现在有好大部分的私营业主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财富,但是他们从心理上还不放心,认为自己的财富有可能被占有和侵蚀的可能。
所以上现在有好多的私营业主将自己的财富转移到国外,然后就自己在中国赚钱,随后自己和家人也就签到国外享受花中国人钱的快乐。
正对此我国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现在已经完全主张保护个人的合法私有财产,《物权法》的颁布就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4)国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私营业主也是我国国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成都的曾强国民大都希望参加到政治活动当中。
私营业主的参与自然也会增强我国民主的程度,保证公共活动的正义性、公平性,客观上也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方式(1)经党政部门和有关组织的推荐,进入人大、政协、工商联任职或参政议政。
政府一般根据企业的实力、企业家的声望、各区域平衡等诸因素确定和分配名额。
据统计,在某区二届人大20名常委中,私营企业主占3名,196名人大代表中私营企业主代表占29名,其中不包括既办企业又担任村级领导的“两栖”委员。
在政协委员中,私营企业主所占的比例更高。
目前L区33名政协常委中私营企业主有11名,在133名普通委员中私营企业主占了61名。
另外,L区有全国政协委员1名,省政协委员1名,市政协委员29名,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和省政协委员均是私营企业主,29名市政协委员中有16名是私营企业主。
目前工商联共有正副会长17名,理事61名,会员500多名。
(2)参加个私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社会经济组织。
目前某区个私企业协会共有个体户会员4万名左右,民营企业会员3413名,民营企业会员769名,下设8个分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
目前在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团还有青年企业家协会、模具工业协会、电机行业协会、社会福利企业协会、网吧管理协会、印刷业协会等。
据调查,私营企业主主要参加以下社会团体:6%的人参加商会,24%的人参加个体劳动者协会,22%的人参加民营企业协会;13%的人参加行业协会,还有32%的人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3)直接与政府官员接触或保持与政府官员的经常性联系。
通过与政府官员个别的接触或参与党政部门召集的座谈会表达意见。
有的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建立了领导干部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政府有关部门经常深入企业,听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和意见。
有些私营企业主往往动用种种社会资源,实现与政府官员的非正式接触。
四、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内容与策略私营企业主提交的议案提案,大致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
通过对近年来某区私营企业主在人大、政协会议上议案提案的分析,关注重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是关注社会整体发展,反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这类内容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整治、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近年来,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成为议案提案的热点。
三是关注企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
这类内容占了议案提案及其批评建议的大多数,其中较为集中的问题和意见主要有:投资环境的改善、企业融资、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中小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管理,等等。
在访谈中发现,这些诉求的提出与参与的方式、动机、场合以及诉求的对象有密切的关联。
一般来说,功利性或非正式参与的内容较多集中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事项,在这种场合,私营企业主往往跟关系“铁”的官员提出私人性的甚至非法的利益和要求,有些问题即使是面上的,但一般也经过挑选或包装,实际上是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的。
正式的集体参与则较多关注社情民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立场并非是“质询”而是“吁求”,往往只是希望政府能够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至于政府采取怎样的后续措施并不怎么关心。
“政府的帮手”是许多私营企业主的自我角色定位,在访谈中,有些私营企业主说:“我们参政议政总不能给政府…添乱‟,有些事情政府的确是一时难以解决的,我们要做的是当好政府的助手,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
”五、建构公平有序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体制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和重要组织者,私营企业主参政议政有助于资源、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形成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良性互动,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权利均衡的视野下,建构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体制,通过理性的、程序的制度安排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一)依法行政,规范公共权力的运用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公共行政尚未规范的背景下,公共权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私营企业主普遍反映,近年来,当地政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了,吃、拿、要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但同时也抱怨,政府手中握有许多权力、有许多优惠政策,与政府关系紧密的企业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许多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目的就是寻求公共权力的庇护,以免不当干预或争取政府分配的利益。
这种寻求特殊主义利益的政治参与建立和拓展了政府官员和私营企业主之间的庇护关系,易引发权钱交易等****行为。
在特殊情境下,还可能造成非理性的集体行动,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公共权力的运用是建立公平有序的参与秩序的关键。
(二)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增强参与体制的自主性由于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并没有考虑私营企业主的位置,因此,现存的政治参与体制并不能有效满足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愿望和需求。
应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体制、社会监督体制、民意表达体制的职能和功效。
通过人事组织制度的改革,取消有关制度中对私营企业主的歧视性规定,吸收优秀的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
更为根本的是,增强商会、个私协会等民间经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切实发挥民间经济社会组织的职能,有效协调冲突的利益和矛盾,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民间的社会经济组织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的途径和渠道,缓解私营企业主过多的政治诉求对政治体系施加的压力。
(三)提供法律程序保障,提高政治参与的公平性在没有程序保障的情形下,说服极易变质为压服,同意也就成了曲意迎合。
程序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由讨论、沟通的场合和方式。
在这里,通过法律规范的屏障作用,社会影响力和身份差异被尽量排除,一切既定的真理标准和权能行使都被缓期执行。
只有在正当程序的保障下,才能体现政治参与的公平性。
一方面,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权利的前提下,制定听证程序、监督程序以及责任条款等必要的法律规范,依法规范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对于私营企业主进入人大、政协,严格依法进行,公开透明,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杜绝营私舞弊、权钱交易等现象发生。
同时,对参与政治的尤其是进入人大、政协的私营企业主加强教育和管理,规范其参政议政行为,督促其切实履行人大、政协代表的职责。
另一方面,将沟通协商规则制度化,妥善协调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益矛盾。
在参与体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增加中小企业主进入人大、政协等组织的比例。
(四)创设各阶层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冲突的利益和观念关键在于建立一种程式化的、稳定的、配套的制度安排,使得各个阶层获得表达利益的合法渠道,且能通过某种中介机制或沟通机制,使利益和观念冲突得到合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