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药理课件
第40章 大环内酯类——药理课件
肠炎
13
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麦迪霉素(midecamycin )
吉他霉素(kitasamycin)
交沙霉素(Josamycin)
特点: (与红霉素比较) 1. 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 2.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3. 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或略低; 4. 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 5. 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16
17
泰利霉素
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干扰,组织和细胞穿透 力强,主要在肝脏代谢。其抗菌谱同红霉素,但抗菌 作用强于阿奇霉素。其酮内酯结构使得他某些细菌核 糖体的结合力高于其他大环内酯类,且不易成为与细 菌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泵的底物,因而对许多耐大环 内酯类的菌株仍然有效。
18
本类药的共同特点为: 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 性球菌、厌氧菌,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 等; 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 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⑥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⑦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 ⑧毒性低微。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 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42
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美力舒)
口服吸收率接近100%,不受食物影响。 脂溶性高于多西环素,组织穿透力强,分布广泛。 抗菌谱同四环素,活性最强。 半衰期14-18h。 独特的前庭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运动 失调等症状。首剂可迅速出现,女性多于男性。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与其他抗生素
1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2
3
第一代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素霉素 交沙霉素 吉他霉素
14元环 16元环
第二代 大环内酯类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罗他霉素
14元环
15元环 16元环
第三代 酮基大环内酯类 泰利霉素 噻霉素
4
5
<体内过程>
1. 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硬脂酸盐,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19
第二节 林可霉素
20
林可霉素(林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Cl
21
<体内过程 >
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易受食物影响。 克林霉素的口服吸收完全,不受食物影响。吸收后广 泛分布与组织和体液,骨组织可达到更高浓度。 停药后,克林霉素在肠道中的抑菌作用可持续5天。
√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体 螺旋体
特殊病原体
9
<首选>
1.革兰氏阳性杆菌
白喉杆菌
2.革兰氏阴性杆菌
百日咳杆菌 嗜肺军团菌
3.支原体
妊娠期泌尿生殖道感染
4.衣原体
婴儿衣原体肺炎
新生儿衣原体眼炎
10
<耐药机制 >
1.靶位结构改变 2.外排系统作用增强 3.产生酶使药物结构改变
11
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22
<抗菌机制 >
AUG CUG GCGAAG ACG UAA
转肽酶
1
Drug 2
23
<抗菌谱 >
细菌
真菌
√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四体
特殊病原体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
25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伪膜性肠炎
√ 万古霉素 √ 甲硝唑
26
27
第三节 四环素类
28
29
天然四环素
14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甲基红霉素,克拉仙)
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为50-60%,食物可影 响吸收,抗菌活性强于红霉素,对需氧的革兰氏阳 性菌和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最强,半衰期为4.4h, 每日2次。
15
阿奇霉素(希舒美)
食物降低生物利用度,饭前或餐后2h服用。 组织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为血药浓度的 12-50倍,t1/268h。 对G+活性低于红霉素,但对G-活性高,对衣 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强,对无并发症的 非淋病性尿道炎及沙眼只需单次口服。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12
<不良反应
>
口服——胃肠道反应
1.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静滴——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伤。
表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3. 伪膜性肠炎: 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
31
<抗菌机制 >
AUG CUG GCGAAG ACG UAA
转肽酶
1
Drug 2
32
<抗菌谱 >
细菌
√ 革兰氏阳性菌 √ 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
√ √ 支原体 立克次体
四体
√ √ 衣原体
螺旋体
√ 特殊病原体 放线菌
33
√ 鼠疫杆菌
√ 布鲁杆菌
√ 霍乱弧菌 √ 幽门螺旋杆菌 √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
四环素 土霉素 金霉素
四环素 半合成四环素
地美环素 美他环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30
<药动学 >
1.吸收
口服吸收受食物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后者与药物形 成络合物使吸收减少,宜空腹口服,即餐前1小时或 餐后2小时服用。
2.分布 3.代谢
吸收后广泛分布于体内组织和体液,能沉积于骨、 牙齿中。
4.排泄
主要自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其未吸收部分自粪便 以原形排出,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胆汁中浓度最高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6
<抗菌机制 >
AUG CUG GCGAAG ACG UAA
转肽酶
1
2
3
7
<抗菌机制 >
AUG CUG GCGAAG ACG UAA
转肽酶
1
Drug 2
8
<抗菌谱>
细菌 真菌 四体
√ 革兰氏阳性菌 √ 革兰氏阴性菌
√ 衣原体 √ 支原体
鹦鹉热、沙眼、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肺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 回归热螺旋体
34
35
36
马歇尔、沃伦 2005年
37
38
39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刺激
饭后会减轻,但影响吸收,肌肉 伪膜性肠炎
40
3.对牙齿和骨骼生长的影响
怀孕、哺乳、小于8岁 4.肝毒性、肾毒性
41
<常用的四环素类 >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多喜霉素)
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不受食物影响。 小部分从肾脏排泄,大部分随胆汁进入肠腔排泄, 是肾衰病人感染的可选安全药物。 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10倍。半衰期14-22h。
常见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刺激反应,口腔炎,应饭 后服用。口服药物时,应以大量水送服,并保持直 立体位30min以上,以避免引起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