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
(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
(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
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2)理学产生和发展。
(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
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①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军事,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1)与契丹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契丹概况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宋辽和战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西夏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西夏概况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宋夏和战和议:1044年,元昊取消帝号,宋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与女真女真族(唐时的黑水靺鞨)完颜部统一各部女真概况1114年,完颠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辽亡原因:金国力强,辽政治腐败;各族人民的反抗;金与北宋联合夹击灭辽北宋1125年辽亡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1127年,赵构应天府称帝,建南宋,都临安抗金:①北方义军,八字军等;②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南宋抗金绍兴和议:1141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4)与蒙古蒙古概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文天样抗元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条件:(主观)①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
②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
(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意义: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8、元朝制度中央:健全官制,设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职权:①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影响:深远,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10、科技成就内容:(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①北宋毕升活宇印刷术(400年)②指南针宋代航海普遍使用③南宋出现管形火器(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十二气历”(3)元郭守敬《授时历》(300年)(4)李械《营造法式》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11、理学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
理学的。
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12、文学(1)宋词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2)诗:陆游(3)话本: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三)重点优化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
(2)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
(3)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相同点:①背景相同。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
②性质相同。
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③结果相同。
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②改革程度不同。
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
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
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②建立政权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④在位时期,创制文字。
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7、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