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领略唐诗的音韵之美。

积累优美的诗句。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作内容,学习知人论世。

3.了解韵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领略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2.体会诗歌的意境,领略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积累优美的诗句。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联想法人文主题: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语文要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结合相关背景,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据此分析诗歌,领会诗人构思之巧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优美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异彩纷呈的诗歌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可以愉悦人的性情,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笔触,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吧!(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了解唐诗的魅力。

诵读入境教师语言:“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

《黄鹤楼》为崔颢登黄鹤楼所作,这首诗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黄鹤楼》诗文)学生活动:大声地朗读——与诗人相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通过吟诵诗歌,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译读入文教师语言:《黄鹤楼》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什么景象,又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赖于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弄懂诗歌大意。

学生活动: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弄懂诗歌大意,并与小组成员互相说说。

示例: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教师总结:《黄鹤楼》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惆怅是本诗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译读诗句,加深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准备。

描摹入情教师语言: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以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示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感受或体会,进行表达。

示例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出示示例1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学生活动:1. 结合注释译读诗句。

2.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联,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感受或体会,进行书写表达。

教师语言:关注诗歌基调和诗人情感。

预设1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蔞蔞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预设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劳作的农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

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

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预设3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让人羡慕!日幕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

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浙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都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

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愁思的家。

体会情感教师语言: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小组讨论:抓住“愁”字,结合典故和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出示:(1)黄鹤楼典故: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

(2)诗歌创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示例: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荡荡的黄鹤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闷;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赏入格教师语言: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离开黄鹤楼,那么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

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设计意图】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精妙。

课后活动1. 优美地悦读——与诗人对话采用第二人称,发挥合理想象,对诗人说几句自己的感受。

2. 以“登高抒怀”为主题积累古诗。

(至少5 首)【设计意图】增加积累,表达阅读体验。

第二课时朗读入境教师语言:昨天我们一同走近了《黄鹤楼》结识了令李白搁笔的崔颢,领略了他诗歌的风采,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魅力。

请大声朗读《钱塘湖春行》。

学生活动:按要求朗读诗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课件出示要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设计意图】读准节奏,通过朗读进入学习状态。

初品诗文受。

学生活动:班级交流阅读,用我从(词或诗句)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预设: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读出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我从“爱”字读出了诗人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之情。

……理解诗句情境教师语言: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非常丰富,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诗句,走入情境。

学生活动: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情境。

示例: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在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分析结构结合律诗特点分析《钱塘湖春行》一诗结构。

教师语言:在分析诗句之前,我们先来补充一点有关律诗的知识。

(课件出示律诗知识)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即,每句话五个字),七言律诗(即,每句话七个字)。

律诗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颈联,诗意转折变化,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本诗为七言律诗。

示例:《钱塘湖春行》首联点题,交代游踪;颔联和颈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尾联呼应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了解韵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再品妙笔教师语言:古人不仅对诗歌的布局极具匠心,对语言的锤炼也极为讲究。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全诗赏析的重点应在颔联和颈联,扣住一个“春”字。

这首诗紧紧扣住初春的特征,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特征的。

用“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示例:先看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树——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语言:“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被认为是春的景象,但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示例:第一层: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请同学根据示例任选词语说说其妙处。

学生活动:1. 根据示例任选词语说说其妙处。

预设:第二层:加了个“早”字“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

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

第三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