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信。
么2002年第6期1990一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王翠改武则天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人物,相关论文、著作不断问世,除了总体评价武则天之外,还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武则天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拟就1990-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一、总体评价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震烁古今的女皇帝。
她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隋唐历史人物评传丛书)从史实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再现了女皇的一生,对她的历史地位给以新的评说,认为武则天是一位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女政治家。
此外,有关专著还有王涤武的(武则天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何磊的(武则天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曼春、梁恒唐的《大周女皇武则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
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一文分古代、现代两个阶段阐述了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作者指出,武则天是一个既相当重要又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文章分析了出现分歧对立的原因,指出对武则天的评论往往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
郭绍林《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指出,唐人对武则天的看法就不一样,主要分为三派:反对者、拥护者、隐忍者。
至唐中宗复辟后,开始统一认识,取消“中兴”说法,认为母子相承、周唐一统。
此后人们逐渐把她摈出帝王之列,修史者提出了年系中宗、事归太后的主张。
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一文则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应当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肯定中又应该掌握分寸,不能评价过高。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确实在继续发展,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与此相反,武氏的消极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起了拖后腿的作用。
欧远方《一代女皇—再论武则天)((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时期的文治武功及其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作风作了评价,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皇,勘称“千古一后”,对武天的生活历史应从历史、民族、社会、文化观念诸方面加以分析,不能失之片面。
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则对史学界的一个共识即武则天是位成功者提出了疑问。
文章通过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得出结论:武则天是个失败者,其最大的失误是改唐为周,失尽民心。
此外,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事》((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高光晶、戴承杭《武则天不是肯定的历史人物》((求索)1993年第1期),姜同春(浅谈武则天的功过)((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8期),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徐深、罗丽的(女学者论武则天)((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等也是其中的力作。
二、武周政权的建立赵克尧在(武则天立周、继周成败论》((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一文中,从文化思想角度论述了武则天立周、继周的成败。
文章指出,武则天为立周作了充分准备,使得立周顺利进行。
但为立储困扰,最终导致继周失败。
徐嫩棠的《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第6期)一文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分析了武则天称帝的原因。
作者认为,贞观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姻、庶族地主阶级的支持等是这位女政治家登上帝位的有利条件。
谭昌寿的(武则天现象试析)((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参政的原因、夺取皇权的斗争及其政治局限性作了剖析。
作者认为武则天夺取皇位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李唐权力中心的瓦解、武氏权力中心的形成、武周政权的建立,并指出武周政权是唐初政权处于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
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一与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LO期)则认为,高宗的“恋母心理”是武后得立的主要原因。
三、武则天与政治胡如雷的(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儿个问题)一文认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生活陷于病态的状态,产生了诸多弊端,与贞观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分析了武则天推行的路线及其政治下场、悲剧结局,认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实行的究竟是哪家的政治路线,而只实用,不.过道、法两家的色彩稍微浓重一些。
陆庆夫(说武则夭时期的冗官政治)((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认为,武则夭出一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广开言路,放手招官,这不仅给她统治的王朝造成了混乱,也破坏了唐初的选举制度,开启了有唐一代的冗官政治。
贾三强在(武则夭时代的廉政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是当时官员队伍没有发生整体腐败、各种政治人才竞为之用,从而保证天下繁荣稳定的重要原因。
作者指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成就突出,功大于过。
勾利军(论武则天与慈禧用人特征差异》((河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一文认为,武则夭与慈禧在用人方面存在三点重大差异:杂滥与规范、残酷与平恕、动荡与稳定。
张先昌(关于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一文进行了广泛的个案分析研究,对旧史指责武则天滥杀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把武则夭杀害文武大臣笼统地一概称之为滥杀。
杨西云(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除阎知微外,其余大臣均杀,都是武则夭专制淫威下的牺牲品。
沈Ei=.棣(“武后之忍”说斟酌)((江西大学学报)l k)92年第3期)则对几成定评,的“武后之忍”说提出异议。
崔明德(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认为这一时期民放关系不断恶化的症结在于二人都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作指导。
而一些有识之士的正确的、完整的民放关系思想及实践,才使唐王朝在险象丛生的民族关系中危而不倒、险而不倾。
相关文章还有宁志新的(武则夭时代的政治风气剖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宝华的<关于武周时期御史台的几个问题)((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万绳楠的(武则夭与进士新阶层>((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符庆如的《武则天行“铜睡制”考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欧远方的(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马驰的(蕃将与武则天政治)((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吴宗国的(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
四、武则天与宗教、文化牛志平的《武则天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一文考察了武则天与佛、道、儒诸教的关系,认为武则天与佛教互为利用、相辅相成,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兴趣也颇浓厚,只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但前提是皇权必须大于神权。
李斌城《武则天与道教》(《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武则夭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扶助道教的措施及佛道并重的政策,道教进一步发展。
赵云旗的(武则天祟佛的功过》(同上)则认为武则天时代,佛教在各方面都远超前代,但同时也给强盛的唐朝造下了许多致命的隐患。
杜斗城《关于武则天与佛教的几个问题)(《河洛春秋》1993年第4期)、李斌城《武则天与佛教)((武则夭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二文也阐述了武则天与佛教的有关问题。
梁恒唐《武则夭时代的天枢)(《晋阳学刊)1990年第3期)一文描述了武则夭时代所造的天枢的概貌。
作者认为,铸造夭枢虽劳民伤财,却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发挥。
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王鸿宾、胡春英《关于<风峪石经>中的武周改字和武则天时期的佛典翻译》((武则天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李方(关于<风峪石经)中的监护官员—兼论唐前期写作使及判官)(同上)、寇养厚(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佛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陕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马雪芹的(武则天执政时期对儒学的吸收利用》((唐都学刊》2000年第4期)等。
五、身世及其他梁恒唐《谈武氏家族的起源和繁衍》(《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讨论了武氏家族的起源、迁徙及文水县的兴衰。
黄正建《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同上)根据杨则墓志和其他史料,提出武则天的外家并非隋代宗室。
张洁《武则天和她的武氏宗亲》(《河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指出,武则天对武氏宗亲的感情有一个从厌恶排斥到信任偏祖的转变过程,而诸武的命运也随之沉浮变化。
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商榷》(《华中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一文,对李树桐《唐史考辨》一书中认定武则夭根本不曾入寺削发为尼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武则天可能是人入尼寺,而长发未削。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第4期)认为,武则夭当政后的一些行为,如追封长女等事都透尽出她杀女之事不虚。
王灵善《武则天心态研究》((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以中国妇女的传统心态作参照,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武则天的心态:无神论意识、惟我至上的处事原则、女权意识,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才使她成为一位女政治家。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在武则天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研究范礴也由原先的比较单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研究的角度、选题越来越宽,如出现了关于武则天心态研究等较新颖的论述。
但是,选题番同、简单重复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