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译文为例【摘要】辜鸿铭和理雅各作为中西方代表,其《论语》译本各有千秋。

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特色,说明译者的人生经历和翻译目的对此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英译;理雅各;辜鸿铭;对比研究【Abstract】Gu Hung-ming and James legge as Chinese and western representative, both of their analects versions in their own way hav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is essay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ames legge'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nfucius Analects and Gu Hung-ming's version of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nalyzing two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features, life experience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s.【Key Words】The Confucius Analects; James Legge; Gu Hung-ming; comparative studies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转化、阐释与再生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体现译者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论语》是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作品之一,其译本不仅能够体现影响译者决策的综合性因素,还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文章通过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文翻译特色并探究其原因。

一,理雅各及其《论语》翻译理雅各是l9世纪著名汉学家。

作为学者的他深感当时儒经翻译的不尽如人意,希望有全面、精确的译本出现。

作为传教士的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耶稣取代孔子,但传教工作是一种文化上的殖民入侵,遭到了儒家思想的强烈抵抗。

面对这种形势,他选择了调和。

因此,他翻译《论语》等儒家经典是为其调和耶儒、以耶补儒的传教策略服务的。

目的是帮助传教士理解中国人的圣书,形成对儒学了解之同情,化解中国人的敌对情绪,引导他们“离开孔子去寻找另一位导师”(Legge ,1960 :53) 。

理氏初译《论语》时对孔子评价不高,但其译文力求客观公允,较少个人偏见。

清代学者王韬誉之为“西儒”、“一代儒宗”。

二,辜鸿铭及其《论语》翻译中国四书五经的翻译最早始于明末清初。

当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欧美,有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译本。

要把中国古代经籍译成西方文字,就得同时精通对译的两种语言,能够透彻理会两国文化,并非一般人所能担任。

而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大多数只是粗通汉语,因此翻译出来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的甚至是积字成句、积字成篇,根本无法从整体上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奥之处。

辜鸿铭认为正是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

为了消除这些偏见,他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

另一方面,辜氏游学欧洲十数年,“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

但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之影响,对西方近世物质文明深为不满。

返国后研习六经子史,迅速向传统文化回归,在一片西化声浪中,充当起儒家思想的卫道士与传道人。

辜氏此举,并非胡适所谓“立异以为高”,其服膺儒学,实属渊源有自。

此其中又以国家主义(爱国思想)为之动机。

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

三,译文特色辜鸿铭与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既有着一定共性,又各具特色。

共性主要体现在行文风格上,而特色体现在理解与表达、翻译策略上。

特色既是由于两位学者对古籍的不同理解所致,又是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翻译目的的反映,但都体现出他们对古籍的尊重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例句对比例句: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理雅各译文:Tsze-y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 The Master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 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 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辜鸿铭译文:A disciple of Confucius asked him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abov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nowadays means only to be able to support his parents. But you also keep your dogs and horses alive. 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 where is the difference?"(二)译文特色分析1. 共性——行文风格凝练简约《论语》语言凝练,惜字如金,一字往往具有许多意义。

国大师钱穆曾如此评价::“孔子思想,扼要言之,乃在即事论事,即论人。

极具体,但可达于极玄远。

极亲切,但可达于极超脱。

极实,但可达于极幽深。

极分别,极零碎,但可达于及会通,极圆成。

其出发点,则人人尽知尽能。

求其归宿处,亦人人易到易达。

而中间过程,则可以极广大,极多端。

”[12]综观上个例句,辜鸿铭与理雅各两位学者都采了凝练简约的英译方式。

如上例句,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心存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辜鸿用52个字表达出来,理雅各也仅用了49个字。

2.个性——特色鲜明各有千秋(1)理解与表达正确理解与顺畅表达是译文成功的重要条件。

理解是内在的功夫,体现着译者深厚的中文功底。

表达是外在的形式,是经过严密思考之后灵活运用语言的结果。

对原文理解——理雅各较为深刻,辜鸿铭更胜一筹如例句: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是孔子关于孝子向父母进谏,父母不听时所应持有态度的论述。

对于“劳而不怨”理雅各的翻译是“.......he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murmur”,“murmur”是“小声嘟噜”的意思,理雅各对此句理解较为深入;而辜鸿铭则译为“.......heshould never complain.”即无论父母如何对待自己,都不去抱怨,相比之下,辜鸿铭译文比理雅各的更胜一筹,一个任劳任怨为父母着想的孝子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表达——理雅各注重严谨,辜鸿铭重在传神如果只对原文有深刻理解,但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则译文无法正确表达出原文内涵。

理雅各与辜鸿铭都是精通英语与汉语的大家,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自如地表达思想。

区别之处在于,理雅各学究式的治学方法使其在译文表达时采取严谨的态度,而辜鸿铭在尊重原著思想内容的同时表达重在传神。

如例句: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理雅各基本按字面意思翻译,而辜鸿铭译文既体现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其对语言高超的运用能力,他以“a good son”做主语,用两个精彩的排比句给出了译文。

祭祀的意义在于怀念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辜鸿铭用“honour their memory”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孝子对于过逝父母的哀思,表达更为传神。

(2)翻译策略除了理解与表达之外,翻译策略也非常重要。

翻译策略由译者翻译目的决定基于宣扬原语文化目的的译者会在翻译中采用意译手法;反之,而张扬异域文化风格的译者则会采用直译手段。

由于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不同翻译目的也决定了译者在考虑读者能否顺利接受译文方面有所侧重。

理雅各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原文;辜鸿铭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灵活翻译。

例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理雅各译文:The Master said, "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辜鸿铭译文:Confucius remarked, "While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son should not go far abroad if he does, he should let them know where he goes."理雅各采取直译,其译文绝对忠实于原文,尽量保持《论语》原文句式和语序,在相当程度上再现原句风格。

因为他认为:;“(译者)没有改动的自由,除非原文直译出来会让人绝对看不懂”。

[3]而辜鸿铭领会了原文的深刻内涵,采取意译“he should let them know where he goes”实现了灵活翻译,“为达到在不利中国文化传播的文化语境里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逐字逐句的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对原文进行合理重排,适当增删”。

[15] 四,理雅各和辜鸿铭不同背景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论语》的影响现代文艺阐释学认为,先有、先见、先把握等构成人们意识中的所谓“先构”,而这种“先结构”能够影响译者的文化视点和翻译目的。

[15](P232) 从利玛窦开始,西方传教士以传播宗教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渗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