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意拳内功练法

形意拳内功练法

形意拳内功练法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

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

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

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

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

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

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

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

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

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

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

”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

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

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

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

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

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

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

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

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

河北派。

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

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

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

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

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

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

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

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

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

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

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

左拳不动,眼看右拳。

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

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

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

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

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

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

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

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

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

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

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

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

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

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

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

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

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

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

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

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

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修炼之法。

功深者只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

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练习。

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

二、定步劈拳1、预备式(1)身体斜向东南立正而站,两脚跟靠拢,左脚尖向前(东),右脚尖外撇45度,两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指尖向下,身体放松,神意内敛,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眼平视前方。

(2)两手外旋,手心向上,从身体两侧经腹前向胸部上托,至胸前向身体两侧分开,分至两肩侧,然后向上托起,此时两脚跟离地,以两脚前掌蹬地,吸气至中腕。

同时百会穴领起,当两手托起略过头顶时,然后两手掌内旋向面前相合,然后从面前向下似双手捋须状,捋至小腹前,此时随两手下捋要塌腰松胯,两膝下屈,两手下按,虎口相对,两掌小指上翻,大指朝下,两手臂撑圆,气沉丹田。

眼看前下方。

2、三体式练法及基本要领与前三体式桩练法及要领相同,惟其步子略小些。

前后脚相距约两脚远即可。

3、劈拳左起势(1)接三体式,两脚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双手一起向后下捋,边捋双手边外旋,捋至脐下小腹两侧,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气沉丹田。

两手向回捋要走下弧,边捋边握拳,握拳时中指先向手心向内卷指,卷至中指第一节贴住内劳宫穴,然后依次卷无名指、小指、小指要轻贴手心,然后卷食指和大拇指,大指第一节轻压在食指第一节之上。

此势曰:“双捞手”。

要求:握拳如卷饼,双手边回边卷,回捋内含拿法之意,拳要外紧内松。

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正脊,坐胯曲膝,气沉丹田。

(2)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约45度,膝要曲,重心前移左腿。

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

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顿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左臂尽力前伸,但不要伸直,拳要有向前顶劲.左拳高与鼻尖平,吸气至中脘。

右拳不动,眼看左拳。

要求:左拳前钻必须与左脚垫步动作一致。

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要有蹬劲。

头要有项劲,腰要塌,背要拔。

左手臂要有拧钻劲。

此式要吸气,吸气至中脘,功深者可见胃部鼓起,再深者可见两软肋部亦可隆起两道横带。

4、劈拳右落式(1)重心前移,左脚左手臂不动,右脚上步至左脚内侧,右脚掌虚着地,重心在左脚。

同时右拳经胸前伸至左小臂内侧,小指根轻贴左小臂,位于左手臂肘前腕后处。

要求:右脚上步时两膝相靠,稍停再向前趟步,前趟时后脚内踝骨要擦着前脚内踝骨前迈。

此即拳经云,“磨膝磨胫意气响连声”是也。

两肩要抱,两肋要束,项要竖起,头要领起,身要蓄劲,神气要凝。

(2)左脚不动,右脚向前趟出一步,右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

前脚踏实撑住劲,然后后脚蹬劲。

同时两手臂内旋至掌心斜向下变掌,然后右掌小指一侧,沿左小臂上向前轻擦左手虎口向前推出。

呼气、气沉丹田,小腹慢慢凸起。

同时右手臂尽力向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手腕高与肩平。

左手收至脐下腹左侧,手心向下,手腕下塌,拇指根节紧靠脐下腹部。

眼看右手食指。

要求:右掌前劈与右脚落地要整齐一致,上步时身体要保持平稳,切不可向上窜起,整个劈拳操练,除预备式与收式外,应当在一个水平高度行进。

其他要领与三体式相同。

4、劈拳右起式和劈拳左落式,与劈拳左起式和右落式动作要领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5、劈拳回身左右回身均可,以右转身为例。

当左脚在前,劈出左掌时,左掌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两手向后下捋带至脐下两侧变拳,拳心向下,同时左脚尖极力回扣,右脚不动,身体向右转90度,两脚成倒八字形,上动稍停,身体继续向右转90度,左脚不动右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48度,同时两拳心翻转向上,然后右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钻出,拳高与鼻尖平,小指尽力向外拧转,左拳不动,眼看右拳。

然后上左步劈左掌。

要求:转身要稳,身体切不可左右摇摆,腰要塌住,脊要正;头要顶劲,切不可低头弯腰。

6、劈拳收式当拳打到起式处,左手左脚在前时向右转身,转过身来面向东,垫右脚钻右拳,再上左步劈左拳。

然后左脚收回与右脚靠拢,同时两手臂外旋翻转翻至手心向上,然后从身体两侧向上托至头上,然后两手臂内旋两手掌向内相合,沿面前经胸前向下捋至小腹前下按,两小指上翻虎口相对,掌心斜向下,然后下按收至两大腿外侧。

同时两腿直立身体还原。

要求:两手上托要吸气。

向下捋按时呼气,并且两手臂要撑圆,两膝要靠紧。

起身头要上顶同时气要下沉。

然后全身放松,神气怡然。

三、劈拳用劲要领头顶项竖,下颏微收。

前脚落地要有下踏劲,前腿要戳住,后脚用力蹬劲。

松胯曲膝,塌腰正脊。

五指自然分开,梢节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撑圆,劲力到指,掌心内含。

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齿要轻扣,舌顶上颚,眼向前看。

两手向后捋带要暗含抓拿劲。

手脚起落要上下相随,齐起齐落。

起钻要暗含拧裹之横劲,落翻要暗含劈落之竖劲。

手护心肘护肋,两手出入紧贴肋。

手起气也起,手落气也落。

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蓄一放;内气鼓荡,如水之翻浪。

两手的起落钻翻横竖之变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荡澎湃,练之日久定会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劲来。

前拳上钻时吸气,气至中脘,同时提肛缩肾,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两穴;后手向前劈出时呼气,内气自云门沿胳膊内侧直达少商,充于五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