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理综试题

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理综试题

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理综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缺乏P会影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B.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C.大肠杆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部分来自线粒体D.内质网膜可直接与核膜和细胞膜相连2.下列有关细胞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主要是通过被动运输实现的B.胃壁细胞吸收乙醇需要膜蛋白协助C.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D.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3.下列有关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人体不同细胞中DNA复制方式不同C.翻译过程中mRNA都要与核糖体结合D.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可由DNA流向RNA4.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馈调节在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B.人体内组织液进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血浆中酸碱平衡的维持不需要器官、系统的参与D.细胞都要通过内环塊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5.棕榈蓟马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害虫,在茄子叶片上集群分布,研究人员调查了茄子叶片上的棕榈蓟马的种群增长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集群分布是棕榈蓟马种群的空间特征B.棕榈蓟马种群呈“S”型增长C.第15天时棕榈蓟马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棕榈蓟马的种群密度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利用多只患病家系的调查数据,计算其发病率B.可通过基因诊断判断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C.遗传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D.隐性遗传病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病7、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夏季游泳场馆的池水可加少量漂白粉消毒B.用可燃冰替代燃煤作燃料可减少大气污染C.向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D.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比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既可区分乙烷和丙烯,又可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丙烯B.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油脂硬化均属于物理变化C.分子式为C 4H 8O 2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中,能与金属K 反应产生气体的共有8种D.苯酚皂溶液可用于环境消毒,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其原因均在于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9、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有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D. ①②③⑤10、设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6.0gNO 与2.24LO 2的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总数为0.3N AB.常温下,将0.1molFe 放入含0.8molHNO 3的浓硝酸中,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C.32gS 8单质中(S 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含有的S 一S 键数为87N AD.1L0.1mol/LNa2S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比小于2:111、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关于短周期主族元素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X元素的简单阳离子与Y 元素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两元素的最高化合价:X<YB.原子半径最大和最小的元素都在第ⅠA族,且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根据同主族两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低,可判断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D.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12、磷酸铁锂动力电池(LiFePO4电池)是一种新型动力电池。

电池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中间是聚合物的隔膜,它把正极与负极隔开,Li+可以通过而e-不能通过。

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Li1-x FePO4+Li x C6C6 +LiFePO4(注:Li x C6是单质Li附在碳电极上的一种形式)。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A.放电时,Li x C6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在充电时,正极中的L+通过聚合物隔膜向负极迁移C.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Li1-x FePO4+xLi+= Li1-x FePO4-xe-D.若用该电池电解精炼铜,阴极质量增重19.2kg时,则电池中通过聚合物隔膜的Li+数目为0.6N A13、常温下,用0.1000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1000mol/L HX溶液和HY溶液各20.00mL,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推知,HX是弱酸,而HY是强酸B.滴定HY时,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当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黄色时,达到滴定终点C.滴定至B点时,溶液中:c(Y-)>c(Na+)>c(HY)>c(H+)>c(OH-)D.若A、C两点对应的pH分别为1、9,则两点处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104∶1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入射光的频率,遏止电压不一定会增大B.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会辐射光子C.汤姆孙通过“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D.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的氘核,氘核不能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15,如图3甲所示,海上救援时,一直升机愁停在空中,某质量为60kg的伤员在绳索的牵引下沿竖直方向从船上升到飞机上,运动的v-t图象(以向上为正方向)如图3乙所示,取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7s内伤员在下降B.前3s内与最后2s内伤员所受绳子的拉力之比为2:3C.整个过程中伤员重力所做的功为-1.62×104JD.前3s内与最后2s内伤员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不相等16.如图4所示,柔软轻绳ON的一端O固定,在其上某点M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将重物向右上方缓慢拉起.初始时,OM竖直,OM⊥MN.保持OM与MN夹角不变,在OM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A.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B.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C.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D.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17.如图5所示, 2017年6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按预定计划,“中星9A”应该首先被送入近地点约为200公里、远地点约为3.6万公里的转移轨道II (椭圆),然后通过在远地点Q变轨,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III(圆形),但是卫星实际进入轨道I,远地点只有1.6万公里。

科技人员没有放弃,通过精心操作,利用卫星自带燃料在轨道I近地点P点火,逐渐抬高远地点的高度,经过10次轨道调整,终于在7月5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I的P点和轨道II的Q点机械能相等B.卫星在轨道III经过Q点时和在轨道II经过Q点时(未点火)的加速度不相同C.“中星9A”发射失利的原因可能是发射速度没有达到7.9km/sD.卫星在轨道II由P点向Q点运动的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18.在静电场中,有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先后经过A、B、C点运动到D点。

在粒子通过A点时开始计时,此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点的电场强度最大B. A点的电势小于B点的电势C.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D.A、C两点的电势差U AC与C、D两点的电势差U CD相等19.如图7所示,在水平面内有两根平行光滑导轨,导轨间距为d,左端连接一个定值电阻R0,右端连接一竖直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轨道半径为r,平行导轨右端的空间区域内存在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一导体棒垂直水平导轨放置,电阻为R1,质量为m。

在外力作用下,导体棒从水平轨道某处开始沿导轨运动,在滑过圆弧轨道过程中,导体棒的速率始终为v,导体棒到达圆弧轨道最高点时撤去外力。

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始终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导轨电阻,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棒沿圆弧轨道上滑时,流过导体棒的电流方向为a →bB.导体棒沿圆弧轨道下滑的过程中,流过电阻R 0的电荷量与上滑时相等C.导体棒一定能回到水平导轨D.导体椿沿圆孤轨道下滑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小于212mgr mv + 20.如图8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的右端有一质量为m 的木块(可视为质点),在木板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 ,木块和木板由静止开始运动并在最后分离。

设分离时木块相对地面运动的位移为x ,保证木块和木板会发生相对滑动的情况下,下列方式可使位移x 增大的是A.仅增大木板的质量MB.仅减小木块的质量mC.仅增大恒力FD.仅增大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1.如图9所示为模拟远距离输电实验电路图。

两理想变压器的匝数n 1=n 4<n 2=n 3,模拟输电线电阻的四个电阻R 1、R 2、R 3、R 4的阻值均为R , A 1、A 2为相同的理想交流电流表, L 1、L 2为相同的小灯泡,灯丝电阻R L >2R ,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将A 、B 端接人输出电压为U 的低压交流电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1表的示数12LU I R R =+ B.灯泡L 1比灯泡L 2亮C.R 1消耗的功率大于R 3消耗的功率D.R 2两端的电压小于R 4两端的电压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1题,共129分。

22.(6分)某同学通过实验描绘一个“2V 1W”小灯泡的U-I曲线。

该同学已正确选用合适的器材及其量程,并连接好了部分实验电路,如图10甲所示。

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能在0~2V范围内连续变化,且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1)在连接最后一根导线的c端到直流电源正极之前,请指出其中仅有的2个不当之处,并说明如何改正:A. ;B. ;(2)该同学在正确完成实验后得到如图10乙所示的小灯泡的U-I特性曲线,将此小灯泡接在电动势为V.内阻为1.0Ω的电源上,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W。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23. (9分)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不考虑B反弹对系统的影响。

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A由静止释放,最终滑到Q点。

分别测量PO、OQ的长度h和s。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适当(填“增大”或“减小” )重物B的质量。

(2)滑块A在PO段和OQ段运动的加速度的比值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