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论文主体作用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生
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摘要: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已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让学生占有课堂、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及时地参加“实践”是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需注意的问题是: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要当好向导。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研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有关问题,将会促进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地理学习;主体作用;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新课程的使用已全面铺开。
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以下简称地理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解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外因,而学生是其学习成绩变化的内因。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疑问,学生就处于主体地位。
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这种状况越来越明显。
而且,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目前发展均衡教育的需要。
作为教师,如何发挥学
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成了目前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使用地理新教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们商榷。
二、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占有”课堂。
从地理新教材的结构来看,插入了大量的“活动”内容,或“探究”、或“阅读”、或“实践”、或“思考”。
例如,必修i当中的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一节,这些内容大致占到了该节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其中这一节当中,“探究”和“实践”活动所占的比重更突出。
且大多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线速度、角速度的计算;昼夜更替的成因;某地的经度计算;时区、区时的有关计算;日期的判定;日照图的绘制及昼夜长短的判定;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
所有这些要通过“活动”来解决,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
而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战场就是课堂。
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和解决地理的相关问题。
2.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当是学,而不是教,承认理解应当是学习的目标,因此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主张应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在教学目标上,丰富性教学强调从多维度、多层面完整地把握教学目标,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来预设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在地理新教材中插入的“探究”活动,是地理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主要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地球自转”处插入的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的“探究”活动。
其中第2个问题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
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并根据已学的知识,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将结果填入下表。
”并且课本还配有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和相关表格。
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有关问题去思考和发现结论,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但教师可以在这里设计相关问题来进行调控,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参考答案:
(1)请说出该问题有哪三个要求?(①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②根据已学的知识;③以太阳日为标准)。
(2)请结合“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图”,说明太阳日和恒星日形成的情形并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差异?(从插图上来看,一个恒星日里,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了一周即3600。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当地球上的点p随地球自转而形成一个太阳日时,显然,地球
自转的角度已超过了3600,这样一个恒星日的时间长度就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
(3)以太阳日为标准,看看表格中给出的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多少?这时怎样去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时多少分?(从表格可以知道,一个太阳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
根据对星空的观测,若在不同时间,要观察到同一星空,日期要推迟15天,同时时间点要提前1小时。
即第二天要比第一天提前4分钟。
也就是说,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阳日短4分钟,这样一个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的时间长度为24时-4分钟=23时56分钟。
也找到了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是360059/。
)这样,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产生过程,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结论。
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课文中插入的“阅读”内容,一般是课本的重点内容的延续和补充。
如果设计成具有层次的相关问题,就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有利于他们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关于“地方时”这部分知识的“阅读”,让学生结合地球自转情境去品味东早西晚所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在这里,可以把它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①什么是地方时?②经度与地方时有什么关系?③如何定量地分析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当学生带着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时,不仅感觉不到它的枯燥无味,而且还较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4.让学生及时地去参加“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所在。
作为学生,除了在教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外,在教室以外的其它地方,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
从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看,插入了相当多的“实践”活动。
例如,“地球自转”部分的“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以及使用地球仪或其它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来探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现象。
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及时地在适当的地点去做。
尤其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学了相关内容之后到教室外去做。
从课本内容的编排来看,这个活动安排在课本中“地方时”这个“阅读”内容之后。
可以说是为求证“地方时相差多少导致经度相差多少”而设计的。
该问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地让学生结合课外实践去验证。
且在晴朗的白天,在教室外去按步骤做。
让学生的全身心完全动起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去获得这方面知识。
这样就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经度分布的知识和东早西晚的时间观念,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从而达到突破难点,掌握计
算某地经度的方法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提高他们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三、需注意的问题
1.时间分配要合理。
上述所进行的“探究”、“阅读”、“实践”等适宜于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作用的各环节,都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
同时,在哪一个知识点之后进行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否则,就不利于相应知识点的拓展或巩固,也就不利于学生相应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探讨“如何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这个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到需要一个较长一点的时间,还要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探究应放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地球的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之处。
2.教师要当好向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这就是说,在学生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当好向导。
这就如在旅游区当导游一样。
把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
但每一个问题是什么,如何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去确定了。
很显然,这里涉及的就是教学方法问题。
正所谓教而得法,事半功倍。
可以说,发挥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以一定适当的教法为载体的,而教法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前提。
例如,“区时的换算”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即“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方案。
”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就是待他们产生“愤悱心理”时,再去开导他们,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即:①跨00经线,不考虑日期的方案;②跨1800经线,考虑日期的方案。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思考,就把这个难点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褚绍唐,孙大文.地理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
[2]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 j ].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3]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