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复习学案临清二中高三语文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 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骑能属者百余人(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4)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2. 与(1)屈平不与(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1)平伐其功(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4. 疾(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7. 、间(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8. 见(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10类(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12. 劝(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13.微(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2)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陈情表》)14、靡(1)靡不毕见(2)望其旗靡——(《曹刿论战》)15、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人穷则反本。
(3)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4)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16、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志洁,其行廉(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博闻强志(4)项脊轩志(5)聊斋志异17、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通豫南——《愚公移山》(3)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8、留(1)秦留楚怀王以求割地(2)乃令张良留谢(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害(1)争宠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二、解释虚词用法和意义1. 及(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3)及至秦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2. 既(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3. 为(1)为楚怀王左徒/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非我莫能为()(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以(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
(2)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4)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而(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王怒而疏屈平。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乎(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7.所(1)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2)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也(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2)此不知人之祸也。
三、指出并解释下面句中通假字1.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举类尔而见.义远: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屈平自绌.:9.乃令张仪详.去秦;10.厚币委质.事楚:11.使于秦,顾反.:12.赵不内.:。
13.不忘欲反.:14.被.发行吟泽畔:15.渔父.见而问之曰:四、解释下面加点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3而设诡辩..与怀王之宠姬郑袖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7人穷.则反本8大兴师.伐秦9愚智贤不肖10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12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13、心害.其能14、爽然..自失五、解释下面加点活用词1.明于治乱..()2.馋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方正..之不容也()5.惠王(2)之()7.故内.惑于郑袖()8.外.欺于张仪()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0.其后楚日.以削()11.同死生,轻.去就()12.厚币..委质事楚()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4.蝉.蜕于浊秽()15..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6.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4.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15.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16.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17.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答案一、1. 属(1)写作(2)跟随(3)(zhǔ交付,委托)(4) (shǔ官属;部属)(5) (动词,隶属,属于。
)(6) (动词,类似。
)2. 与(1)动词,答应,允许(2)(动词,亲附,结交)(3)(连词和)(4)(介词和)注意(3)(4)词性不同,词义相同。
3. 伐(1)自夸(2)(名词,功劳,功业。
)(4)动词,讨伐,进攻。
)(5) (动词,声讨。
)4. 疾(1)(病)(2)(恨,痛心)(3)《劝学》(快)(4)(生疾病)7. 、间(1)(隔绝)(2)(离间)(3)(暗中)(4)(从小路)8. 见(1)(会见)(2)(被)9. 绝(1)(断绝)(2)(与世隔绝)(3)(横渡)(4)(绝交)10类(1)(像)(2)(事物)11. 迁(1)(放逐)(2)(迁都)(3)灭亡)(4)(贬谪)12. 劝(1)(劝勉,勉励)(2) (劝说)13.微(1)(不暴露,深奥,精妙)(2)(卑微,渺小)14、靡(1)(没有,无)(2)(动词,倒下)15、本(1)(名词,根本)(2)(名词,根源)(3) (副词,本来。
) (4)(名词,稿本、底本。
)16、志(1)(名词,志向,心意。
)(2)(名词,意愿。
)(3)( 动词,通“记”)(4)(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 (5) (动词,记述。
)17、指(1)(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2)(副词,一直,直接。
)(3)(动词,指出。
)18、留(1)(动词,扣留)(2)动词,留下)(3)(动词,保存、遗留)19、害(1)(动词,嫉妒。
)(2)(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二、1. 及(1)(比得上)(2)(赶上)(3)(等到)(4)(和)2. 既(1)(尽,都)(2)(已经)(3)(……以后)(4)(不久)3. 为(1)做,担当(2)行,做事(3)。
(被)(4)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4.以(1)连词,相当于“而”(2)以为,认为(3)把,拿,用(4)竭表示目的,用来(5)楚(因为)5.而(1)(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2)转折,表示“然而”“可是”“却”(3)修饰关系。
6.乎(1)(助词,表示反问语气。
)(2)(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7.所(1)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短语,“所说的”) (2)为…所…表示被动。
8.也(1)助词,表示判断语气(2)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三、1. “离”同“罹”,遭遇。
2 “反”同“返”。
3. “见”同“现”。
4. “指”同“旨”,旨趣。
5. “见”同“现”。
6. “濯”同“浊”。
7. “泥”同“涅”,染黑。
8. “绌”同“黜”,罢免官职。
9. “详”同“佯”,假装。
10. “质”同“贽”,见面礼。
11. “反”同“返”。
12. “内”同“纳”,接纳。
13. “反”同“返”。
14. “被”同“披”。
15. “父”同“甫”。
四、1 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2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3 古义:骗人的话/今义:无理狡辩4 古义:脸色/今义:色彩5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做事不慌不迫 7古义:处于困境今义:贫穷8古义:军队今义:老师9古义:品德不好今义:不孝顺长辈/此句整理错误,误将“不肖”当“不孝”10 古义:改动,改变今义:多次重复11 古义:快意,心里舒服/今义:愿意12 古义:政治清明的国家 /今义:治理国家13、古义:嫉妒/ 今义:陷害14、古义:迷茫/今义:爽快五、1.(形容词作名词,治乱的道理)2.(形容词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人)3.(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4.(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意动,以……为患)7.(名作状,在内)8.(名作状,在外)9.(形容词作动词,诋毁)10.(名作状,一天天地)11.(意动,将……看做一样;看轻)12.(名作动,用厚重的礼物)13.(名作动,效法)14.(名作状,像蝉一样)15.(名作状,向上,向下,中间)六、难句翻译1、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