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沉淀分离技术

第二章_沉淀分离技术




2.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多用于小分子物质、多糖、核酸等分离,通常使用有机物 作为沉淀剂,如丙酮、乙醇、甲醇等。


3.非离子多聚体沉淀剂分离法
用于大分子沉淀分离(酶、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 聚乙二醇
5
沉淀分离技术常见方法


4.等电点沉淀法
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状态下的溶解度最低而沉淀析出。 如,大豆蛋白“碱提酸沉”
38
39
40

(二)蛋白质的等电点沉淀分离
例如:大豆蛋白的提取-碱提酸沉法 pH为0.5时,50%左右溶解; pH为2时, 85 %左右溶解; pH 为 4.2 ~ 4.3 时,基本不 溶解;当pH升至6.5时,溶解达85%,当pH 为12时,达90%。


41
42
碱提酸沉法分离大豆蛋白
43


(3)生成三元络合物的有机沉淀剂
即配位化合物,为一类具有特征化学结构的化合 物,由中心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和围绕 它的称为配位体(简称配体)的分子或离子,完 全或部分由配位键结合形成。
29
(二)有机溶剂的选择



2.沉淀有机成分的有机沉淀剂: 甲醇、乙醇、丙酮、二甲亚风、乙腈、异 丙醇、乙腈等 食品中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氨基 酸-乙醇 甲醇、丙酮具毒性
20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缺点

分离的选择性较差 分离的灵敏性较差
21
第三节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22
基本原理



有机沉分离法能够将溶质如酶和蛋白质等 从溶液中沉淀出来,主要原因: 1.有机溶剂降低了溶液的介电常数
溶质分子间静电作用力增强,溶质与溶剂分子间 相互作用降低,导致溶质分子发生聚合而析出;
在含难溶盐的溶液中,加入能与被测定的离子生成 络合物的络合剂时,沉淀的溶解度随络合剂添加量 的增大而增大。
AgCl
Ag+
+ Cl
-
+2NH3 Ag(NH3)2+
18
4.盐析后的脱盐:
二 、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方法: 1)透析 2)电渗析 3)葡聚糖凝胶过滤法 5.硫酸铵使用前的处理及饱和度的调整方法 1 )使用前的处理:对含巯基蛋白质或酶,在使用硫酸 铵前应除去其中重金属离子,以避免蛋白质或酶活性的 丧失。方法:硫酸铵浓溶液--通入H2S至饱和--过夜 后过滤除去重金属沉淀--滤液蒸发结晶--晶体 100℃干燥。
第五节 其他沉淀分离技术

(一)变性沉淀分离法 1.原理 利用生物大分子对物理、化学等外部环境因子敏感性的差 异而选择性地使一种组分发生变性,而让另一些组分保持 不变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目的。 生物大分子变形时往往形成沉淀。



44
酶和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蛋白水解:一级结构 蛋白变性:二、三、四级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及生物 功能的改变,不涉及一级结构。
Cohn表达式





Ks:盐析常数,取决于盐的性质、离子价数及平均半 径 I :离子强度I=1/2 ΣMz2 M: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Z:各种离子的价数 S0 :蛋白质在纯水(I=0)中的溶解度 S :蛋白质在离子强度为I的溶液中的溶解度 lgS0 = β(截距常数),取决于溶质的性质,与温度和 pH有关。
Fe(OH)3↓ , Mg2+
Ksp Fe(OH)3 = 7.1× 10-40 Ksp Mg(OH)2 = 1.8× 10-11
8
盐效应:当溶液中有 与构成沉淀的离子不 同的离子存在时,沉 淀的溶解度增大。 原因:大量的无关离 子存在时,溶液的离 子强度增大,离子的 活度系数相应减小, 使原来饱和的难溶盐 溶液变为不饱和。


5.共沉淀法
利用沉淀的同时,对待分离成分吸附共沉淀而达到除杂目 的,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小分子物质的沉淀。


6.变性沉淀分离法
特定条件使目标成分变性,导致其性质如溶解度的改变, 从而得以分离。适用于一些变形条件差异较大的蛋白质和 酶。
6
溶度积
nMm+ + mXnMnXm(固)
m n
溶度积 Ksp [M
核酸提取-异丙醇、a-二氨基乙醇
30
有机溶剂的浓度、加入量之间的关系
V=V0(S2-S1)/(1-S2) V:需加入有机溶剂的体积 V0:原溶液的体积 S1:原溶液中有机溶剂的浓度 S2:要求达到的有机溶剂的浓度
31
3.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1)金属离子:Zn2+、Ca2+等金属离子存在时, 能大大降低一些大分子溶质如蛋白质的溶 解度,可减少有机溶剂用量。 要求:不影响目标成分的生物活性
25
(二)有机溶剂的选择


1.沉淀金属离子的有机沉淀剂:
(1)生成螯合物的有机沉淀剂 螯合物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是通过两个或 多个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螯合作 用而得到。

酸性基团:含H+可被金属离子置换,-COOH,SO3H,-SH

碱性基团:以配位键与金属离子结合生成环状
螯合物,-NH2,=NH,=CS


2.脱水作用
减少溶质与水的作用,使溶质脱水相互聚集沉淀。
23
有机沉淀剂的优点



1.选择性比较高 一定浓度的有机沉淀剂只沉淀分离某一种 或某一类溶质组分 2.沉淀后所得产品不需要脱盐 残留沉淀剂易于挥发
24
有机沉淀剂的缺点


1.容易导致某些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如酶类 失活; 2.常需要低温下操作。
] [X
n m
]
Ksp是衡量沉淀溶解度的尺度
有效分离:Ksp≤10-6或更小 几种离子均可沉淀时,其Ksp要有足够的差异
7
分级沉淀
两种阴离子(或阳离子)与相同的阳离子 (或阴离子)形成难溶盐,其溶度积相差 足够大时,加入沉淀剂可从混合溶液中将 其分别沉淀出来加以分离。
NH4Cl 3+ 2+ Fe 、 Mg NH3 . H2O
二 、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1 )蛋白质浓度影响:高时,用盐量小,但易产生共沉 淀;低时,不易产生共沉淀,但用量大。溶液中蛋白浓 度为2.5~3%时,效果较好。 2 )离子强度和离子类型的影响:各种成分盐析常数差 别越大越好。 3 )不同离子类型的影响:离子半径小、带电荷较高的 离子盐效果比离子半径大、带电荷少的效果好。 4)pH的影响:等电点处的盐析效果最好 5 )温度的影响:低离子强度下,蛋白质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加大;高离子强度下,蛋白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降 低。酶应该在低温下进行盐析(保持酶活力)。
15
二 、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2.盐析法中盐的选择:
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镁、磷酸钠、磷酸钾、氯化钾、 醋酸钠、硫氰化钾等。 硫酸铵优点:温度系数小,溶液性质受温度影响小; 溶解度大;对蛋白质和酶的变性影响小;价格低。 硫酸铵缺点:缓冲能力小;含氮,影响蛋白含量测定
3.影响盐析的因素:
第二章
沉淀分离技术
Separation by precipitation
1
沉淀分离技术是经典的化 学分离技术。
沉淀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适当条 件下,由液相变成固相而析出 的过程。
2
第一节 沉淀分离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1.通过沉淀使目标成分达到浓缩和去杂质 2.通过沉淀可将已纯化的产品由液态变成固 态,便于保存和进一步地加工处理。
3
沉淀分离技术应考虑因素



1.方法和技术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目标 成分得以很好地分离; 2.沉淀方法对酶类、蛋白等目标成分的活性 及化学结构是否具有破坏性; 3.考虑残留在目标成分中的沉淀剂对人体是 否有害(食品、医药)
4
沉淀分离技术常见方法


1.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盐析法,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类的分离纯化。通常使用 盐类作为沉淀剂,如硫酸铵,碳酸铵,硫酸钠,氯化钠, 柠檬酸钠等。
26


羟基肟类:
具-C=C-结构,能与二价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 pH 2.5,水杨酸肟能沉淀Ca2+ , Pd2+ pH 5.7,可沉淀Ni2+ pH 7-8,可沉淀Zn2+


27

氨基酸类 邻氨基苯甲酸等芳香族氨基酸能与Cu2+、
Zn2+、Cd2+、Co2+、Ni2+、Ag+、Hg+、Pb2+、Fe3+ 等离子形成络合物。
(二)盐析法:常用于蛋白质和酶的分离 1.原理: 盐溶:低浓度下蛋白质和酶类的溶解度随着盐的浓度提 高而增大,这个过程称盐溶现象。 盐溶原因:中性盐离子对蛋白质分子表面活性剂团水活 度的影响。 盐析:盐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在盐离子的作用下, 水活度大大降低,蛋白质表面电荷被大量中和,蛋白质 分子外表面的水化膜被破坏,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而沉 淀析出。
45


可逆变性:变性因子取出后,变性了的生 物大分子能恢复原来的基本构想,性能也 与变性前相差不大。 不可逆变性:与上述现象相反。 温和条件---变性易恢复 剧烈条件---变性多为不可逆变性
46

pH、温度、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其 他因素
3.变性后性质的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理 化性质变化 4.变性沉淀分离的方法:
9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原理: 利用金属离子的各种盐类形式,如硫酸盐、 碳酸盐、草酸盐、铬酸盐、有机酸盐等, 溶解度都很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