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 IgE介导 速发型胃肠道过敏症 胃食管反流
.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与IgE介导的比较
.
IgE和非IgE共同介导食物过敏性胃肠病
• 主要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胃炎、胃肠炎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itis, gastroenteritis
• 特点 – 食管、胃或小肠壁有嗜酸细胞(EOS)浸润,常 有外周血EOS增多。 – 常表现饭后恶心和呕吐、腹痛、间歇性腹泻, 幼婴有生长发育停滞。 – 通常为多重食物过敏。
• 精神差,面色苍白,四肢凉,前囟凹、脉细速、 低血压、白细胞18×10^9/L,中性为主,粪常规 OB(+),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经对症治 疗及母乳喂养住院3天后出院
• 出院后又给予配方奶后又出现上述类似症状与体 征,考虑为牛奶食物过敏,行牛奶皮肤点刺( SPT)阳性
• 诊断食物蛋白诱导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
.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 吞咽困难 – 腹痛 – 抗酸药物治疗无效 – 食管粘膜活检:嗜酸细胞++
•嗜酸细胞>25/hp •上下段食管表现一致
白斑
.
线性皱折
注意与IgE介导的胃食管反流鉴别
• 反流的鉴别包括消化道解剖结构异常(出口梗阻、 旋转不良等),内科消化性疾病和过敏性
• 40%的婴儿胃食管反流是因为牛奶过敏 •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e and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王瑞芳
.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粪菌移植
.
什么是非IgE介导食物过敏?
•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非IgE介导参与,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介导、T 细胞介导
• 发病缓慢,主要受累器官为胃肠道 • 血清s IgE、皮肤点刺常为阴性
Sabra A, Bel lanti JA, Rais JM, et al . IgE and non_IgE food allergy. Ann Al lergy Asthma Immunol , 2003., 90: 71- 76.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诊断困难
• 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对危重病例的小婴儿缺乏 认识
.
EoG临床特征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G)
• 新生儿和小婴儿
• 症状:因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侵犯的部 位及程度而表现不同
– 如胃肠道受累范围广、病程长、病 情重者常表现有体重下降、生长迟 缓、吞咽困难、呕吐腹泻、便血、 严重病例可有缺铁性贫血
– 嗜酸性粒细胞侵润性炎症可导致胃 肠道梗阻、低蛋白血症和蛋白丢失 肠病,可致水肿、腹水
.
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
• 婴儿期多见,约2~3岁时缓解,少数有生长发育迟 缓
• 最常由牛奶、大豆所致
正常,但腹胀,造影剂示胃膨胀,不能通过幽门 ,超声幽门肌层3mm(正常<2mm),请外科会 诊后示幽门肥厚?因腹胀加重,腹平片示小肠梗 阻,即行外科剖腹探查,结果为胃窦前臂穿孔。 病理检查:胃壁粘膜、粘膜下及肌层嗜酸性粒细 胞浸润 • 回避过敏原食物症状消失(AAF)
.
病例二
• 男,3个月,因母乳不足,给予配方奶后两个半小 时频繁呕吐,继之腹泻水样便,10余次,量多、 尿少,入院
素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有关。
.
发病机制——IV型变态反应
• 主要为T细胞介导; • 效应T细胞与相应食物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
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 • T细胞活化后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导致组织 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 发生较慢,通常在机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24-72 小时方出现炎症反应,故称为迟发型。
.
食物过敏症状?
•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溢乳 拒奶、喂养困难 腹痛 腹胀 肠梗阻 腹泻 便秘 消化道出血(血便)
.
• 全身症状 重症感染、代谢性酸中毒 脓毒败血症、休克 营养不良、贫血 蛋白丢失性肠病
.
• 组织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正常:食道0 胃窦<10 十二指肠<20 结肠10-20 婴儿<10
.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 胃食管返流症状 • 食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按胃食管返流治疗方法疗效差 • 除外其他病因
.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 又称为 过敏性食管炎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特异性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 病因: 机体特异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 迟发性过敏反应 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 EoE患者鳞状上皮T细胞主要为CD+8细胞[1]
• Khan分型:
⑴粘膜病变型:占50%的病例,症状类似于炎症性肠病 ,腹痛、腹泻、呕吐、便血
⑵肌层病变型:可致幽门、肠狭窄及梗阻,肠套叠、胃穿 孔等
⑶浆膜病变型:罕见,腹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水、 腹膜炎症状与体征
——Khan, kandula, orenstein. Educational clinical case series in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J】,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7, 18:629-639.
• 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 激发实验
•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 • 血清食物特异性IgE筛
查 • 食物回避
•内镜活检
非IgE介导
.
IgE介导
非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 相关的消化道疾病
• 非IgE介导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 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食物蛋白性肠病 婴儿肠绞痛 便秘
.
• 混合介导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
• 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胃肠炎、小肠结肠炎
• 最早由Kaijser 1937年提出
•
Kaijser R.: Zur Kenntnis der allergischen Affektioner desima Verdeanungaskanal von Standpunkt desmia
Chirurgen aus. Arch Klin Chir 1937; 188:36-64.
.
发病机制——III型变态反应
• 主要为IgG介导; • 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
有害物质,产生针对食物的特异性IgG,与之结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IC); • IC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不仅可直接促使血小 板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还能够激活补体,促使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释放组 胺等炎性介质; • 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 发生炎性反应并表现 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
定义
•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食物进入人体 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 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 列临床症状。
• 根据免疫机制分为IgE介导、IgE/非IgE介导和非 IgE介导三大类。中华儿科杂志2011,49(5):344
•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包括IgG介导型、IgM介 导型、免疫复合物型及T细胞介导型等。
• 胃食管反流病 症状持续发作 24小时PH测定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1-5/HPF 抗酸剂治疗有效
.
治疗
• 确定过敏原,除外食物过敏原 • 严格饮食管理
深度水解蛋白 游离氨基酸 • 糖皮质激素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孟鲁斯特 • 抗IL-5单克隆抗体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
嗜酸性细胞食管炎临床特征
•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 3:1 间歇发作 婴儿和青少年症状不同 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相似(呕吐、反流、烧 心、上腹痛
、吞咽困难) • 大于50%的患者有支气管痉挛、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
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 35-45%的患者有食物过敏、哮喘家族史
• 病理检查:嗜酸细胞侵润,外周血嗜 酸细胞增多(>50%)
.
Chahade et al. JPGN 2006,42:516-521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24:270-2
婴幼儿EoG特点
• 其临床表现可类似于肥厚性幽门狭窄,表现为进 行性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
• 也可表现为急腹症:腹痛,腹胀(肠梗阻),腹 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穿孔。
.
发病机制——III型变态反应
• IC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和 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的细胞间隙中。
• 导致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降低的因素包括补体功能障碍、吞噬细胞功
能异常、免疫复合物量过大等,其沉积则与局部的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因
[1] Teitelbaum J.E., Fox V.L., Twarog F.J., et al: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in children: immunopathological analysis and response to fluticasone propionate. Gastroenterology 2002; 122:1216-1225.
.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粪菌移植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介导类型:IgE介导(速发),非IgE介导细 胞介导(FPIES,AP),混合IgE和细胞介导( AEGE)
•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机制相对明确,有共识 • 而食物过敏的胃肠道症状大多为非IgE介导,少数
为混合介导,机制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