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The Fundamentals of Mao Zedong Thought, Deng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Thought课程编码:07011015 开课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学时数、学分数:96学时;6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和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国共产党怎样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最新的理论成果。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问题,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学好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2 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
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5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讨论而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及其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
难点:理论创新如何服务、落脚于实践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7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难点: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5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的区别;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建设创新型国家。
难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并能够明确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熟悉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从毛泽东的“两步走”战略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贯穿在其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格。
重点:为什么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辨证关系;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5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清楚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明确和熟悉改革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改革是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它的简要进程和重大成就;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历史、现实和理论依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它的含义、简要进程和成就;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
重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大胆向前闯,大胆创新的总标准、总依据。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指出它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
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强调应当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历史的分析,肯定其历史作用,指出问题所在,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和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