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

六年级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

光明学校2011—2012学年上学期六(3)班期初家长座谈会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小学六年级是小学迈向初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挑战。

作为六年级教师,对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

通过讨论,现阶段我校六年级学生在思想和习惯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习惯方面: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产生厌学情绪。

2、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3、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喜欢动脑筋,不喜欢回答问题。

4、部分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是抱着应付老师的心态来学习。

5、学生作业经常出现抄袭现象,书写乱涂乱画。

6、学生遵守纪律意识不强,不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有的学生随意缺课,生病有事不请假,没有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7、对电视电脑着迷。

沉迷于电视连续剧,电脑游戏,经常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8、少部分学生不爱讲卫生,不经常剪指甲、饭前不洗手;吃水果不洗、不刷牙、不爱洗澡,不勤换衣、走路看书、睡觉看书,在校内外乱扔垃圾。

9、学习没有主动性、做事拖拉、粗心、马虎、不按时做作业;思想方面:1.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容易冲动,产生逆反心理。

男生经常在校内外打架,女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开小差。

2.学生厌烦老师和家长的唠叨,总是带有抵触情绪,爱说谎话,为人不诚实。

3.学生时间观念不强,对自己没有约束力,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4.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弱,分不清好坏,出现少数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误入歧途。

5.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放学不按时回家,有的同学过马路时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

6.不听话、固执任性、经常与您吵架或对抗;7.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爱发脾气;8.心理脆弱,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9.自卑封闭,不善表达,缺乏自信心;10.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人际关系较差;经过讨论,在如何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方面: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

2.继续抓好课前预习习惯。

3.抓好早读养成习惯,做到一早一得。

4.课堂中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巩固加强学生课堂常规,养成课上边听边记笔记的好习惯。

5.摘抄卡片,勾划重点词句,并写出心得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6.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知道在生活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弄不清的地方都应虚心向别人请教。

7.了解搜集资料的意义和目的,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8.坚持使用工具书,勤查字典,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收听书刊对学生有帮助,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9. 课后复习,以便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10. 合理利用网络知识,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11. 培养学生做一名爱干净,讲卫生的合格的小学生,并且每周安排班委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12. 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

”小学生的年龄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也大,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不论好坏都会全盘吸收,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要对小学生开展思想教育非常重要。

在如何加强提高小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课堂上要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挖掘的地方,就语文来说,教材中含有许多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等素材的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堂进行渗透,将课堂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2.利用少队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自我体会,感悟。

少先队工作也是学校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校实践体验。

在少先队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手拉手活动”“学习雷锋好榜样”“献爱心”等等,培养学生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方面联系的围绕,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四个系列,组织学生多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与人交往中做到礼貌大方,真诚,与学生要和睦相处。

使学生养成团队互助、奋发向上、守纪律、有礼貌的好习惯。

3.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处处有礼貌、有爱心,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你的影响做一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孩子。

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让学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循序渐进地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而学生也会在与老师讨论学习之余,慢慢视老师为自己倾诉的朋友。

4.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思想教育。

班会是上一周的总结和本周的工作安排,在开班会总结上一周工作时,我们就可以将上一周做得好的学生表扬,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干的,什么是不该干的,明白是是非非。

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找一些有关雷锋故事的资料,诗歌、故事、文章都可以,体裁不限,进行一次朗读比赛,从而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5.课堂中老师应该多挖掘学生的优点,经常鼓励,表扬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在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思想教育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家长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共同抓好学生的学习,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此,对家长我们提出如下要求:1.家庭教育就如一座大厦的地基,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一切要以孩子为本,多反思自己的言行!2.鼓励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以赏识孩子行为的态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长平常一个赞许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很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对增强孩子自信心相当重要。

家长在运用鼓励时要注意及时、多样和适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鼓励及时就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马上给予肯定和赞赏。

鼓励多样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如眼神、语言、物质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肯定。

鼓励适度就是要准确把握表扬的尺度,实事求是。

当然,必要的批评甚至惩罚(不是体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家长都要记住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3.沟通就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谋求一致。

随着孩子的知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沟通方式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向沟通、平等沟通和沟通时机。

双向沟通就是要防止单边说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孩子表达其意见,当认同孩子的观点时要明确回应,切记沟通是相互的。

平等沟通就是要通过讲道理而不是训斥的语气来交流,彻底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虚心向孩子学习。

把握沟通时机是沟通成效的关键,一般宜选择孩子特别高兴或犯错内疚时进行沟通交流。

4.家长可以利用人、物、行、报刊、电视、网络的内容的指向暗示孩子应该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去努力,比如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奖励证书及时让孩子看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证书的意义。

5.是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孩已知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向孩子说明其中包含的坚强与拼搏精神。

6.是通过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从中去模仿和学习。

父母的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

7.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学习时,请自动关闭电视机,电脑,以免影响学生。

8.家长应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学生在作业时,父母应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9.家长应该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各种学习状况。

家长到校时应遵守:1.首先,要得到门卫的允许,方可入校。

2.进入校内,不得随意进入教室,打扰教师上课。

3.学生上课期间,不得高声喧哗。

4.如果学生发生情况,应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不得在不明情况下和老师大吵大闹,不得辱骂老师。

5、作为家长到校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应该出现:抽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光是在学校中形成的,它还要与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协调,要使思想教育入心、入脑,这样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面对培养巩固学生学习习惯,加强提高学生思想教育,教师与家长的任务任重而道远!1向家长分析本班学生在校情况学习方面思想品德方面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2向家长汇报本学期工作打算3学习光明学校财产管理制度4安全教育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森林防火5新生签定安全责任书6发家长警示条7宣传上届毕业生录取去向8中秋节放假时间安排:9月10—9月1213日收假正常上课。

本次家长应到人数39人,实到31人,请假2人,缺席7人,家长遵守会纪,认真听讲,分家长会后单独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校工作表示满意。

存在的问题:部分家长由于文化底,对孩子教育较困难。

六年级组2011年9月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