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与德育目标
德育方式、德育手段之所以能够被成为德育 方式和德育手段,其先觉条件当然是因为其 为完成一定的德育目标服务的性质,一定的 德育目标总是要通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 中介才能实现。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 成的中介。
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1、教师和学生的因素 2、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和设计 3、德育过程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德育方法的应用
一、德育方法的组合及模式问题 1、德育方法的优化组合 第一,目的性原则 第二,系统性原则 第三,最优化原则
2、德育方法模式
认知发展 社会学习 价值澄清 社会行动
二、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
1、方法上的“因材施教” 2、打破方法认识上的思维定势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 德育手段主要是指道德教育活动的工具、载 体及其运用。德育方法之所以能够丰富多彩,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手段的形式多样,机 动运用的余地较大。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方 式的组合,也是教育手段的有联系的组合。 同一教育手段可以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为不同的德育方法所用。
德育方法与德育方式、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方式、德育手段、德 育目标的关系 育目标
德育方法与德育方式
德育方法可以理解为具体德育方式的合理组 合,德育方式对德育方法来说具有局部、从 属的性质。但是德育方法与德育方式之间有 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没有具体的德育方式, 也就没法形成由这些方式组成的有联系的组 合即德育方法。同时,德育方式和德育方法 在一定教育情境中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 替代的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 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 陶、教育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讲授法、 讨论法和谈话法是一种明示的方法,情 感陶冶法则是暗示的方法。陶冶法的基 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 用,一般说来陶冶法具有陶情和冶性两 方面的作用。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 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基本要求有 (1)教师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教育情境的设 计上,这一情境必须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 (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 对学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 力。教师在道德人格上的榜样是陶冶的一个 重要因素。 (3)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 化和改进。
(四)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 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 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 磨练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德育方法。 行为训练法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道德实践 2、奖励与惩罚
1、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有:模拟活动、 社会实践和日常规范训练 德实践活动对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有: (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3)教师是活动的鼓励者和评价者。
1、讲授法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 连贯地想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 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 第二,注意学生的发动。要特别注意启 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 第三,注意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 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1)所提问题应当准确、难易适当、有针对性 和启发性。 (2)所提问题针对的对象应当具有普遍性和针 对性。 (3)谈话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 (4)提问结束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第八章 德育方法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及其决定 二、德育方法分类与特点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第三节 德育方法的应用 一、德育方法的组合及模式问题 二、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一、德育方法及其决定 什么是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 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结合。
(三)理想激励法
理想激励法是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 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进行道德教育 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将道德理想的形成和激励 过程称之为“思想生活”过程,具体做 法如下: (1)道德美育的方法 (2)“争论状态”的德育方法 (3)“地图上旅行”的方法
理想激励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当充分注意理想激励对道德教 育的策略意义。 第二,理想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主体自身 对道德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应当寻找适合不同德育对象生活 实际的理想激励策略。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德育方法从抽象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作 为方法论意义上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和具体做法 方法论意义上 具体做法 上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共性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特殊。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3、复杂程度高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反复法实际上就是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 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套 十分具体的做法。
2、奖励与惩罚
奖惩法是通过奖励和惩罚两种积极和消 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 育方法。它也可分解为奖励的方法和惩 罚的方法。 “奖励”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行 为的肯定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 以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 强其学习动机。但是,奖励并不绝对是 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奖励也可能导致 负面的德育效果。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或辩论 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 寻求结论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注意: (1)讨论的主体要切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 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 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 言,教师要循循善诱,“导而弗牵”。 (3)讨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思维训练和问题 澄清,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上。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有
(一)启发法 (二)塑造法 (三)雕琢法 (四)树人法 (五)系统或综合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理想激励法 (四)行为训练法 (五)修养指导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思维训练法
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 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 方法。这一类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教 学中常见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只进行道德知识学 习和道德思维训练,而是以其为主要目 标或侧重点 。
(五)修养指导法
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 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这 是一种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所以,有人称之为“自我修养法”。 修养指导法要做的主要工作是: (1)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和计划 (3)指导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道德 表现。
运用奖励法的基本要求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 得成就的过程。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要恰当。不能滥用,不 能过高或过低地使用。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奖励的形式应是多 种多样的。 (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是精神上 的鼓励。 (5)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 体道德舆论,获得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 (2)惩罚应合情合理、公平、准确。 (3)惩罚应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4)注意惩罚的灵活性,不能刻板地使用惩 罚手段。形式多样化,因对象而异。 (5)适合公开出发的乘法应充分发扬民主 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也扩大惩罚 的教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