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影响
考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反映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的观点
②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 理,无物理矣。 ——《答顾东桥书》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和思想
1、朱理学
程颐
(1032-1085)
程颢
(1033-1107)
朱熹
(1130—1200)
开创者
集大成者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 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 理。 ——《河南程氏遗书》 反映北宋二程提出万物本原是“理”
陆九渊 (1139-1193)
王守仁(阳明先生) (1472—1529)
鹅湖之辩
鹅湖寺——鹅湖书院
1175年4月,陆九渊与朱 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 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朱熹 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 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 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 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③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探究二:宋明理学的特点(新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 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 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 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 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 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 家。 ——温家宝
(1)魏晋以来,佛、道的盛行对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影响?
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二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 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 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聚 焦 高 考
(2013年江苏高考21题)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 (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 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 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 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 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反映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的“穷理”方法
观点4: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朱熹把格物致 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 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总结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 1.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先有理后有物,“理在气先”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二 程);“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3.方法论:向外、向万事万物寻求天 理,格物致知
二程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对 男女双方的约束
材料三
残忍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2.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探究一:比较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 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 学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 学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 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 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讲学的地方
《四书》即《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由 朱熹编订的儒学教科书
体会:“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
天上明月:道心(天理) 水面倒影:社会秩序 水面:人心(人欲)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事万物皆一理”
2、陆王心学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 一也,人安有二心。 ——(宋)陆九渊《象山集》
2、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1、对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态度:辩证的,对理学要进行批判性地继承。
聚 焦 高 考(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2013年江苏高考21题)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 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 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 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 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 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 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聚 焦 高 考
(2015年江苏高考21题)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 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 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 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 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 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 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 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 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 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 么变化?材料三说明当时士人的政治道德如何? 材料二:开始否认君权神授的观点 材料三:士人的忠君道德开始沦丧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 思想界的什么局面?
儒、道、佛三教 合流
《三教图》 (明·丁云鹏)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儒 学的正统地位。 2、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三教合流”局面形 成,为儒学为理论化思辨化奠定基础。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从镇江的宗教文化看理学产生的背景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距今 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 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 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 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
茅山,道教名山。西汉末年 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 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 师。齐梁隐士陶弘景创立了道教 茅山派。
材料二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 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 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 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 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材料三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 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的道德主张。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探究二:宋明理学的特点(新发展)
材料一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 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 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 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 例如“太极”、“天理”、“心”等, 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 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总结陆王心学的主要主张 地位 世界观
“心”是万物本 原,“心”即 “理”,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宣扬“心即 理”、“心外 无物”、“心 外无理”
方法论
反省内心 就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王阳明
开创者
集大成者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有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 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 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 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文中的“良知”具体指什么?按照王阳明的 学说,该如何让这个贼恢复真正的“良知”?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儒家道德规范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⑤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 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 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
反映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二程思想,提出以理气说为中心的天理论
②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