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
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
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东汉末年到唐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统治地位被削弱。
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
明清之际,儒学受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德治”。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
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
虽失,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戴震:《与某书》]。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
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明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
”[谭嗣同:《仁学》。
]这些引文清晰地说明了宋明理学的现实作用。
重要的是,即使在纯理论或行动中具有优秀表现的人物(如刘宗周),翻阅他们涉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议论(如刘的《人谱类记》)时,便可见理学家们的愚昧、迂腐、残忍,他们无一例外要求用等级森严、禁欲主义等等封建规范对人进行全面压制。
事实上,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让妇女流尽了眼泪、受尽了苦难。
那些至今还可见的贞节牌坊、烈女牌坊,是多少“孤灯挑尽未能眠”的痛苦情感的凝聚物。
而一项“名教罪人”的帽子,压死了多少有志于进步或改革的英雄。
戴东原、谭嗣同满怀悲愤的控诉清楚地说明了宋明理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历史损伤。
从谭嗣同到邹容、宋恕,从陈独秀到吴虞、胡适,从鲁迅到巴金、曹禺,无论是政论还是小说,无论是《狂人日记》还是《家》,无论是巴金的《家》还是曹禺的“家”(《雷雨》),都充满了战斗激情,博得了历史声誉,赢得了人民喜爱,我想都是因为它们以反理学为基本主题吧。
但宋明理学并非只是思想史上毫无意义的破烂,它也留下了积极的东西。
宋明理学的巨大现实祸害淹没了它在纯理论上的成就。
但如果从整个人类和民族长远的角度来看,情况则不同。
人类不但制造、积累、发展外在物质文明,同时也在创造、积累、发展内在精神文明。
除物态化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人的精神、心灵本身的结构状态。
在人的心性和自然欲望问题上,康德和宋明理学比法国唯物主义和自然人性论更深刻。
连“意志薄弱”“道德沦丧”等指的也是理学主宰的丧失、人对自然欲求的屈从或迁就,如贪生怕死、追求安逸、耽于声色等。
尽管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的道德要求伦理内容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对立,但建立人类意志结构和主体能力这件事上却有共同要求、性质和历史延续性、传递性。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宋明理学的封建道德说教完全不同,但在建立主体意志和伦理责任感的问题上是有相同点的。
使顽夫廉、懦夫立,闻者兴起,宋明理学在中国民族性格、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等方面是有用的。
毛泽东青年时代向杨昌济学习宋明理学,称道曾国藩,对强调活动和实践经验、具有小生产劳动者特色的颜元哲学的学习,讲求修养、锻炼意志、重视人生理想、精神价值和道德境界,在他以后的活动和思想中也留下很大作用和影响。
宋明理学细密地分析、实践地讲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终达到“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结构,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树立人的伦理学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理学,是“赞化育,与天地参”的“情理协调”和“天人合一”,它不是完全忽视情感的纯理性的社会契约,也不是完全忽视理智的纯感情的宗教迷狂。
这种追求“情理谐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建立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本体,在精神空虚、价值崩溃、动物性个体性狂暴泛滥,在如今“人欲横流”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还是有些价值的。
篇三: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与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与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张启凤内容提要: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这一内容博大精深,深奥难懂,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本文通过明辨史实、明确立意、整合流程、精选材料、引发思考等环节,力争对本课教学有所突破。
关键词:宋明理学史实立意一、问题的提出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史学界对这一思想的评价却争议颇多。
学术上的争议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上有无所适从之感。
本文试图引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谈谈此课的教学策略。
1.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历史上宋明理学的地位理学创立于北宋,南宋时得到发展,明朝时进一步发展。
理学创立之初,只是宋学中的流派之一,在民间流传。
官方对此时而禁止,时而放任。
直到南宋末年宋理宗时(1205~1264年在位),理学才逐渐取得官学地位。
其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出现了所谓“天崩地裂”的局面。
许多知识分子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进行历史反省,将明亡的原因归结为理学的空谈心性。
从此,空谈心性,祸国殃民,几乎成为宋明理学的历史定论。
(2)20世纪以来史学界对理学的评价有失偏颇“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宋明理学基本上是否定的,所谓反封建的批判矛头也主要指向宋明理学。
不少人认为,理学是“吃人”的礼教,是替封建统治者效劳的反动学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
(3)学术界对理学认识偏颇的原因导致对理学片面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政治斗争的影响,以及受学术界极“左”思潮的影响等。
其中,“没有严格区分作为学术文化思潮的理学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之间性质上的差①别,没有正确处理学术批判与政治批判之间方式上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
其结果,是导致宋明理学中合理的、有价值的学术文化精神得不到客观的分析和积极的弘扬。
2.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的问题《宋明理学》是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一课,作为刚刚升入高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思想史本身就比较难懂;《宋明理学》作为思想史上的一节课,内容博大精深,深奥难懂,概念繁多(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三纲五常;天理、人欲等等)。
这些概念在教材的有限篇幅内很难解释清楚,对学生的理解而言,难度更大。
对于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高中教材(以岳麓版和人教版为例)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是因佛道冲击,使儒学面临危机;二是隋唐以后出现“三教合一”潮流。
而对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则论述很少,甚至没有涉及。
这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理学、认识理学的价值十分不利。
(2)教师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还是很陌生的,要想把宋明理学研究透彻,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很多教师都感觉,看了不少著作和论文,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是若明若暗,对如何上好这节课仍是不得要领。
(3)教学中的问题因为教材和教师的问题,本节课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
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理学兴起的背景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一路讲下来。
如此学完这节课,多数学生脑子里只留下朱熹、王守仁等人名,以及理学、心学、格物致知等词汇。
对于理学为何而兴,理学家创立理学的最终目的,理学家有怎样的担当,今天我们学习理学有何意义等问题,则一概不清楚。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研读课标和教材入手,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拓展阅读,最大限度地查阅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宋明理学》一课进行重新梳理整合,试图解决所遇问题,搞好本课的教学。
二、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与教学策略1.明辨一个问题——宋明理学长期影响中国的到底是什么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在中国存在了几百年,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长期影响中国的是其哲学原理还是其伦理学呢?对此,《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先生有过如下分析:“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如果不求严谨,似乎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
??他(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② 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实,理学的影响之所以至深至远,不仅是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的普及化、通俗化,更是因为它把儒学(伦理道德)提高到了“天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