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专题二小说阅读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

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整体把握]1.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讲述了一个火夫的生活。

他随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希望赶快开战,快点结束这一切,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他因为慷慨的谈论而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逐渐从喂鸡中获得乐趣与满足,内心不再空虚。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

2.会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会明是三十三连的一个火夫,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喜欢安静的生活。

对生命有简单而执着的爱,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

他为六月的和平、战友们的健康和秋日里生命的成熟而满意幸福,充满希望。

3.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案】小说通过对会明这一平凡人物的描写,赞美了平凡人物的简单、质朴、正直、善良的心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问题研读]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其实也是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梳理前,仔细认真阅读作品相关部分,此题就不难作答。

会明“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这句话在第④段,前面有一个词很值得注意,即“于是”。

这暗示相关原因很可能就在这前面。

细读前面文字,我们发现:第①段,“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他忘不了”“那一句话”,三十三连是有着光荣传统的一个连队,作为其中仅存的一员,其价值可想而知。

第③段,“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清楚地交代了会明希望战争早点开始的原因。

第④段,“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战事使自己解脱。

据此,即可归纳答案。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考查欣赏人物形象。

第一句是他“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具体言行,这恰好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第二句“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是他“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的,体现了他从喂鸡的成就中内心获得的满足。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某一细节的作用。

首先找出有关这一细节的相关语句,然后从情节结构和内容表达两方面来分析。

结构上,“插军旗”的细节在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过,起到了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内容上,从开头“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到结尾“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前后形成反差。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首先找到“微笑的意义”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部分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

根据对这些提示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二、(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背景文字】《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

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

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编者加)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

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

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

十点钟我就回来。

”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

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

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

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