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a.
河道规划图
取得成就
•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后,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好评。2005 年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 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为:“该项目是城市复兴 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 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
延续历史文脉,重现街区价值,要一个繁荣的街区。
规划要点
• 规划层次 ①片[整片保护]:从整体上保护欲控制历史街区,包括保护 范围规定、历史风貌保护、空间环境保护、建筑高度保护、 保护更新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和发扬等。 ②线[沿线修景]:保护与整治沿河、沿街重点地段的风貌与环 境。 ③点[点修缮]:严格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 历史街区环境。 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核心保护区——街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 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 街区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 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 区。
经验总结
• • • • • 保护目标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保护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建筑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保护程序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政府主导性、专家指导性和公众参与性相结合
谢谢大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量极差和 临时搭建的建筑。拆 除后规划为开放空间。
环境整治
完成了平江两侧800 多平方米的围墙整治, 为平江路沿河补绿栽树 60多棵,对平江河及 其支河万余平方米的水 道,组织打捞垃圾,清 除淤泥,初步改善了水 质。 同时,整修了寿安桥码 头、胜利桥码头、通利 桥码头以及部分与风貌 不相符的驳岸和栏杆。
具体实施方法案例
自行添加标题
街区概况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 州古城东北部,东至 外城河,西至临顿路, 北至白塔东路,南至 干将东路,总面积约 为166.5公顷。是以 平江路以及与之联系 规划目标 的河街为主的整体风 貌完整的区域。 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 宋以来水陆结合、河 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 格局。
存在问题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南 风 情
——梁思成
目录 conten
ts
1 2 2 3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总结
4
苏 州 城 介 绍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保留——针对与传统 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较好, 予以 保留
整饬—针对与传统风 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 建筑。建筑质量尚好, 但因历史原因又难以 马上拆除的建筑,可 对其暂时保留, 对外现 加以整修改造。包括 降层、平改坡、更换 外饰面、屋顶等。
新建—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 建筑。拆除后按设计 需要重建, 与传统风貌 协调。
2
苏州民居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 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封闭组成住宅,这就 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 的大宅。
间 街坊
房屋 院落 网状街道
巷 城市
街区
问题与对策
积极性问题: 1.居民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街区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以及情感 价值。 2.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与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的积极影 响。 消极性问题: 1.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单一。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亟须改善的地区得不到改善。 3.过密过高的开发强度,造成文化的断裂。
自行添加标题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提出——经常性维修 与阶段性改善、改造模式。为了确保古城意象的延续性,小规模进 展模式依然是相当有效一种进展方式。结合苏州古城街区的现状,初步 探讨性的提出了经常性维修与阶段性改善、改造模式。 小规模: 指在空间上和在规模上的大小,它“小而灵活”,无论是在资金筹 自行添加标题 备、建筑施工,还有拆迁安置方面,小规模的方式都明显的具有较大的 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积极促成居民的参与,有利于保护和延 续古城街区意象。
•
空间环境保护
• • •
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
保护与整治模式
修缮——针对文物保护 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 保持原样, 以求如实反映 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 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旧 如故,以存其真。
改善——针对一般历史 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 局部修缮改造, 重点对建 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 备市政设施, 改善居民生 活质量。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 • • • •
民居破旧,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 管线老化,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差 河道受污,环境脏乱,不协调建筑多 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街区用地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
• 规划背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商业开发价值比较低;整体风貌保存
完整,体现着传统居民居住区。
• 规划目标——保护街区风貌,整治历史环境,要一个生活的街区。
2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材料:传统民居的色彩及用材——粉墙黛瓦、木质门窗及构件, 白、灰、棕色的基调,加以树木花草的颜色相衬,构成古城建筑肌理。 民居构成与城市肌理:街市的繁荣、热闹,河边的秀丽、清净,巷里 的幽深和宁静,桥边的多姿和丰富,而民居的特色就在于其融入城市肌理的 能力,民居与环境在尺度上恰如其分。
•
•
建筑风貌保护
本着白虎街区建筑风貌和和空间格局的原则,充分考虑现状 和可操作性,对街区内建筑单体提出修缮、改善、保留、整 饬、新建、拆除等6种保护与整治模式。 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保留、整修、恢复、新建了河街、街巷 公共开放空间、界面、景观视线、园林、庭院、河道、驳岸 桥梁、码头、水井、牌坊等街区整体空间环境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保护具有地方特色 的传统戏曲、工艺、产业、民俗民风等口述和其他非 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 学研究、旅游休闲的空间场所。
2
3.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以“间”为房屋的构成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 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 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街坊或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 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官府与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轴线的城市, 这就是中国古代经过规划的城市特点之一。
• • • •
•
规划用地划分 合理划分了街区内的居住、商业、文物古迹、旅游服务、基 础设施、绿化和更新发展用地的比例,街区内各类用地性质 平衡分布。街区内规划打造“平江十二景”,新增四星级宾 馆、青年旅馆、餐厅等旅游配套设施。 道路改造 规划了街区内的机动车道、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 满足了街区内居民和游客的生活、观光需求,尤其开发了水 道交通。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街区内民居意象:苏 州民居,体量小巧, 布局灵活,城市总体 轮廓起伏不大,与城 市标志性的建筑物— —塔、寺庙、城楼等 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城 市意象。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