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a
7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a
8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
a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0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a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11切性
1986 年的《规划》确定 “统一规划,分片设计,综 合治理,逐步改造”的指导 思想,将古城区划分为54 个街坊,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论证,开始由探索到实践,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
保a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9 意义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2 1、 前街后河 ,兼得水陆两便的运输之利。
2、 前街后巷,巷里常是作坊、库房和家人的出入口。 街市的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市民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出现了各有特色的街
市,满足了城市应有的各种功能。 巷:
巷是街与民居联系的连接节点,构成了格网状的步行系统,由于民居以南 北朝向为优,因此东西向巷为多数。 1、巷的尺度: 巷的长度在 250~350 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在60~80 米, 刚好为一般规模宅院的布置长度。巷宽的约 3~4 米,窄的约 2 米。巷构成了安 静的居住环境。 2、巷与民居的关系: 深宅大院多半是巷里的纵深几进,横跨几落的建筑群体, 配有私家花园。大宅占地大,有条件有几个方向的出入口。还有众多的普通民居, 是一些中、小户人家根据用地大小和形状,以及自身的财力,进行建造,布局多
a
15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凯文 林奇认为
2 “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
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 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a
16
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构成城市意象的
三个层次为: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其
基本的组成元素是路径、边界、区域、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a
5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街坊示意图
a
12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根据各个街坊在苏州古城内的实际情况,苏州市在对各街坊的规划处理上采 取了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平江保护区的 21、22 街坊,借鉴形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和总结 传统的空间组合手法,力求使其得到继承和发扬。并解决了在比较 窄小的街巷中安置各种市政管网的问题。 在处于商业和交通枢纽中心的 52、53 号街坊规划中,运用市场 这个经济杠杆 安排用地,充分、全面地考虑交通、人流、商业之间 的关系。
节点、标志物。
在古城内,城市意象(风貌)在物质形
2
体上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地块和街道所确定的城市形态、
建筑群体的组群关系等。
2、由尺度、规模、形式、建造、材料、
色彩和装饰所确定的建筑的外貌和内涵。
3、历史街区与其周边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4、城市地区在经历相当长时期以后所
a
13
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原则与方法
3.
2 依据《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a
14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的认识 ——真实性
真实性的量化,表现为各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定。以下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草案)对真实性的界定: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a
6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传统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形成的各种功能。对苏州古城街区的真
实性的分析,同样是分析以上这些元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a
17
——苏州古城街巷
街巷一般由石块构成筑路
2
面和排水沟道。分为青石 板、弹石路等,当然也有
一些是砖铺砌的道路为了
延续古城风貌,有必要在
新修的街巷路面中采用石
材来铺筑。
a
18
——苏州古城街巷
苏州古城主要南北向,街是略偏东,这与城市南北主轴略偏东 吻合。东西向街与南北向街基本垂直,形成了街的格网,巷是 格网里的步行道,东西向巷居多,形成了扁方格形的城市街巷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a
1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梁思成
情南 风
a
2
目录 contents
1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2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3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4
总结
a3Βιβλιοθήκη 苏 州 城 介 绍a
4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征,为沿街店铺,同时又是车辆的主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的居住环境。
a
19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的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的带店民居。 苏州的街一般有“市”的功能,称之为街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