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过百日筑基打通小周天后就可以达到以下境界

通过百日筑基打通小周天后就可以达到以下境界

通过百日筑基打通小周天后就可以达到以下境界观念很多朋友问关于太极拳初学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很实在,就是需要注意“观念”的问题。

树立了一个观念,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你怎么学习,如何用功刻苦,掌握了多少修炼的法门,你都是在强化自己的观念,圆一个观念的梦。

甚至那些你主动去求教的老师、找来的书籍、喜欢的招术,都实实在在从你的观念中派生出来。

观念就象一个招揽者,到处寻求合适的对象;也象一个严厉的看门人,把很多东西拒之门外。

把太极拳看成普通的体育活动,锻炼一下四肢协调性、活动一下筋骨,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纯粹的意识活动,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作用,用意不用力,是一种观念。

把太极拳看成哲学的文化活动,当成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了解你的本来,实现身心合一,与历史长河共舞,也是一种观念。

人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所能想到的,因为观念的不同,你的目标就有所差别,前往目标的路径差别就更远更杂了。

第一种观念比较平实,年轻者因为刻意以求,就事与愿违;年长者往往淡泊从之,收获却也颇丰,或许真的就成就了。

第二种观念有些味道,只见得满眼山花浪漫,百家争鸣,繁星璀璨;趣味浓厚者非此莫属,荒诞莫名也非此莫属。

一辈子寻觅了个开心快活地自娱自乐,也是足够了。

只有那些练到索然无味的人,才能成就前进一步。

第三种观念就不知所云。

这里就想谈谈第三种观念,前面对它的那种描述,确实令着迷于传统文化者血脉喷张,似乎就该如此,不如此就不配为太极拳;但是为什么如此,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太极拳,说到底,就是顺着人的本来本性,那么地动一动,静一静。

可是人的本性是历史和宇宙乃至整个人类生生不息,繁衍进化来的,与时间空间等量呼应契合。

以某人出生后的阅历知识来判别,往往就摸不准这个本性的模样,更不要说去顺应它了。

更经常的是,用这个脑子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瞎指挥,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

第三种观念就是用动和静两个方法,帮助你去寻找你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放弃脑子里面乌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第一种观念中的力,第二种观念中的意,令自己的本性站出来讲话,给它一个表现的机会。

因此我们练太极拳,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舍除后天沾染的过程,直到发现自己的本来本性,自心自性,就是自然。

怎么办呢?法天,法地,法自然。

本性动,本性静,动静之间不是随便的,有一个机缘,或者契机,或者气机。

叫什么无所谓,但是太极拳就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静之机找到了,生阴生阳是后面的事情,那个事情就把轻重缓急、前后进退、上下开合、各种感触施为都包容了。

若想成就第三种观念,仅仅能合住当下可不行,整个的时间空间、宇宙历史、人类繁衍都在里面了,这么多这么大的因缘是这个机,不了解点传统文化是很难进去的,读经书的道理和用处就在这里。

道家的道,佛家的自性,或者叫如如,就是这个。

就是《道德经》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经》说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都是这个。

以色列民族有个谚语:“永远不要试图去说服任何人”。

就是说转变一个人的观念是最难的。

说到这里,就万分敬佩和感谢邓小平先生,他转变了一个国家的观念,也因此成为了伟大的巨人,挽动了世界历史的车轮。

境界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

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

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

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

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

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

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

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

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

境界二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

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

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

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

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

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

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

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

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

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

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哈成,就是“盘架子”。

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

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

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

人经络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

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内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

脚、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

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

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

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

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

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

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不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

根、节、梢,梢打杆头。

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

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

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

境界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根本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

第一步,要学会守静。

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

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

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

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

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

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

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

虚无缥缈,运行无始。

”;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

是开始。

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

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

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

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

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

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

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

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

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

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

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

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

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

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

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

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

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

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

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

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

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

虚无缥缈,运行无始。

”最好。

无极桩要点:1、不要意守。

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

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

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

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

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

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

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

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

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

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

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