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电图基础图解ppt课件

心电图基础图解ppt课件

(右胸至左胸导联逐渐变小)
3、电轴右偏
.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
右心室肥大
.
4.4 左室肥大
左心室肥厚时可产生在高度、深度都增 大的QRS综合波,在胸导联中最明显。
.
左心室肥大
.
左心室肥大
.
六、心肌缺血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 过程是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 向推进的。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 生缺血时,将影响心室复极的正 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ST-T 的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时除可出现T波的改 变外,还可出现ST段的改变。典型 的缺血型ST改变,往往表现为ST呈 水平和下垂形下移。
.
心肌损伤ST呈水平或下垂. 形下移
(一)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出现 一时性的ST段下移,T波低平, 双向或倒置。
(二)变异性心绞痛,心电图可 出现ST段抬高而常伴有高耸的T 波。
.
典型心绞痛
➢ 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 正常QT 间期为0.44秒。由于QT 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QTC)的概念。其 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 QT /√ RR。 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 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
PP间期
➢ p-p间期是两个p波之间的时间,表示一次心动周期的时间。一般用 RR间期(R-R间期是两个QRS波中R波之间的时间)来表示,计算 方法是:60除以心率(正常的窦性心律为60~100次/分),所以PP 间期为0.6~1.0 s。
心室(QRS)
左右束支
房室束
.
三、心电轴
➢ 心电轴 ➢ 心肌细胞在除极时候的平均
电势方向的强度!
.
2、平均心电轴的目测法
口诀:口对口向左走,尖对尖向右偏
.







.

四、房室肥大
.
4.1、右房肥大
特点: 1、右心房比左心房先除极,P波的宽度增加, 出现双向P波,并且P波的初始部分比较高大。 2、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在II、 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3、补充知识:此心电图称为“肺型P波”, 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 病。
低于60次/分时称窦性心动过缓。
.
心率快速估算法
一个RR间期大格(5小格)数


1

2

3

4

5

6
心率
300 150 100 75 60 50
.
二、节律
➢ 心脏的正常节律是有规律的 换句话:正常节律就是各种同类波距离相等
复习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p) 结间束
房室结(停留1/10s形成 PR段)
.
T波
➢ T 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 波应与QRS 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肌缺 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 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梗 死的超急期等。
.
U波
➢ 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 波,如今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
QT间期
.
J点
➢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
ST段
➢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 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 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 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
正常心电图
.
6.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内膜缺血时,这部分心 肌的复极较正常更为推迟,导 致出现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 高大T波。
.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
6.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缺血时,可引起心肌 复极顺序的逆转,于是即出现与 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负波)。
.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
6.3、心肌损伤-ST段异常改变.Fra bibliotek右心房肥大
.
右心房肥大
.
4.2、左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 1、为P波增宽>0.11s,呈双向/峰型,以在V1导联 上最为显著。
2、双向P波的终末部分比较大而宽
3、补充知识: 该心电图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
尖瓣型P波”。
.
左心房. 肥大
4.3 右室肥大
1、V1导联出现正向波,R>S。 2、V1导联的大R波在V2~V6逐 渐变小,V5导联中S > R 。
心电图基 础图解
狼城岗镇卫生院学习课件
.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 组成(3波3期)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
R
心脏除、复极与心. 电图关系示意图
P波
➢ 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 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 后半部代表左心 房的激动。 P 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 当心房扩大,两 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 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
S-T段弓背型抬高 .
6.4.3“坏死性”改变
一般认为坏死的心肌细胞不 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 流,所以心电图主要表现“坏死 型Q波,病理性Q波”。
.
(二)心电图导联
标准导联共包括12个导联 6个肢体导联 6个胸导联
.
1、肢体导联:包括肢体导
联I、II、III及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aVF。
.
2、胸前导联. 与电极的位置
第二节 心电图图形描绘
.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
窦性心律
1、窦性心律一定是由窦房结发出来的! 2、窦性心律一定有P波 3、P波在II、III、aVF直立,在aVR倒置 4、心率在60-100次/分,心率高于1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
.
PR间期
➢ 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 成了心电图上的PR 段,也称PR间期。 正常PR 间期在0.12~0.20 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 间期的延长或P 波 之后心室波消失 。
.
QRS波群
➢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 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 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 变形和时限延长。
.
变异性心绞痛
.
6.4 心肌梗塞
.
6.4.1“缺血性”改变
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 呈对称性,高而直立;
若发生于心外膜面,使外膜面 复极延迟晚于内膜面,复极程序 反常,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
T波呈对称性,高而直立.
T波倒置
.
6.4.2 “损伤性”改变
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 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 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弓背 型抬高,呈单向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