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数学题型专题(十八) 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高考数学题型专题(十八) 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以这 100 台机器更换的易损零件数的频率代替 1 台机器 更换的易损零件数发生的概率, 记 X 表示 2 台机器三年内共需 更换的易损零件数,n 表示购买 2 台机器的同时购买的易损零 件数. (1)求 X 的分布列; (2)若要求 P(X≤n)≥0.5,确定 n 的最小值; (3)以购买易损零件所需费用的期望值为决策依据,在 n= 19 与 n=20 之中选其一,应选用哪个?
解:(1)由已知条件得 1 即 3 p=1,则 p= . 3
32 1 3 1 C2× × · (1-p)+ · p= 4 4
4

7 , 16
(2)ξ 可能的取值为 0,1,2,3. 3 3 2 3 7 P(ξ=0)= × × = ;P(ξ=1)= ; 4 4 3 8 16 1 1 2 1 3 1 1 1 P(ξ=2)= × × +C2× × × = ; 4 4 3 4 4 3 6 1 1 1 1 P(ξ=3)= × × = . 4 4 3 48 ξ 的分布列为
加猜成语活动,每轮活动由甲、乙各猜一个成语.在一轮活 动中,如果两人都猜对,则“星队”得 3 分;如果只有一人 猜对,则“星队”得 1 分;如果两人都没猜对,则“星队” 3 2 得 0 分.已知甲每轮猜对的概率是 ,乙每轮猜对的概率是 ; 4 3 每轮活动中甲、乙猜对与否互不影响,各轮结果亦互不影 响.假设“星队”参加两轮活动,求: (1)“星队”至少猜对 3 个成语的概率; (2)“星队”两轮得分之和 X 的分布列.
3. 某校组织由 5 名学生参加的演讲比赛, 采用抽签法决定 演讲顺序,在“学生 A 和 B 都不是第一个出场,B 不是最后一 个出场”的前提下,学生 C 第一个出场的概率为( )
1 1 1 3 A. B. C. D. 3 5 9 20 3 解析:选 A 当学生 A 最后一个出场时,有 A1 A 3 3=18 种不同
9 3 10 5 2 =C11 .
8
8
2.某校要用三辆校车把教师从西校区送到东校区,已知从西 1 校区到东校区有两条公路,校车走公路①堵车的概率为 ,不堵车 4 3 的概率为 ;校车走公路②堵车的概率为 p,不堵车的概率为 1- 4 p.若甲、乙两辆校车走公路①,丙校车由于其他原因走公路②, 且三辆校车是否堵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1)若三辆校车中恰有一辆校车被堵的概率为 堵车的概率; (2)在(1)的条件下,求三辆校车中被堵的辆数ξ 的分布列. 7 ,求走公路② 16
[典例]
(1)(2016· 合肥质检)某企业的 4 名职工参加职业技能
考核,每名职工均可从 4 个备选考核项目中任意抽取一个参加考 核,则恰有一个项目未被抽中的概率为 ( 9 A. 16 27 B. 64 81 C. 256 D. 7 16 )
[解析]
选A
由题意得,所有的基本事件总数为 44=256,
[解析]
选D
1 记“y<x ”为事件 A, “x> ”为事件 B,所有 2
2
(x,y)构成的区域如图所示,
1 31 1 1 31 1 7 1 2 ∴S1= x dx= x |20= ,S2= x dx-S1= x |0- = , 3 24 3 24 24
1
2
0
0
P(AB) 则所求概率为 = P(A)
[演练冲关] 1.(2016· 全国甲卷 )某路口人行横道的信号灯为红灯和绿灯 交替出现,红灯持续时间为 40 秒.若一名行人来到该路口遇到 红灯,则至少需要等待 15 秒才出现绿灯的概率为( 7 A. 10 5 B. 8 C. 3 8 3 D. 10 )
解析:选 B
如图,若该行人在时间段 AB
的某一时刻来到该路口,则该行人至少等待 15 秒才出现绿灯.AB 长度为 40-15=25,由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25 5 知,至少需要等待 15 秒才出现绿灯的概率为 = ,故选 B. 40 8
[典例]
(2016· 全国乙卷 )某公司计划购买 2 台机器,该种
机器使用三年后即被淘汰.机器有一易损零件,在购进机器时, 可以额外购买这种零件作为备件,每个 200 元.在机器使用期 间,如果备件不足再购买,则每个 500 元.现需决策在购买机 器时应同时购买几个易损零件,为此搜集并整理了 100 台这种 机器在三年使用期内更换的易损零件数,得下面柱状图:
[演练冲关 ] 1.一袋中有 5 个白球, 3 个红球,现从袋中往外取球, 每次任取一个记下颜色后放回,直到红球出现 10 次时停止, 设停止时共取了 X 次球,则 P(X= 12)等于(
10 3 10 5 2 A. C12
) 8
8
8
9 3 9 5 23 B. C12
3 的安排方法;当学生 A 不是最后一个出场时,有 A2 3A3=36 种不同
的安排方法,所以满足“A 和 B 都不是第一个出场,B 不是最后一 个出场”的所有不同安排方法有 18+36=54 种.其中“C 第一个出 场”的结果有
3 A1 A 3 3=18
18 1 种,则所求概率为 = ,选项 A 正确. 54 3
题型专题(十八)
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高考常考这些点,研透常考题型,考题千变难离左右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师说考点]
1.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m A中所含的基本事件数 P(A)= n = . 基本事件总数 [说明 ] 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常用计数原理与排列、组 合的相关知识.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 2 1 1 1 1 3 2 12 1 P (X=3)= × × × + × × × = = , 4 3 4 3 4 3 4 3 144 12 3 2 3 1 3 2 1 2 60 5 P (X=4)=2×( × × × + × × × )= = , 4 3 4 3 4 3 4 3 144 12 3 2 3 2 36 1 P (X=6)= × × × = = . 4 3 4 3 144 4 可得随机变量 X 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4 6
8 8
5239 C. C9 11
8 8



解析:选 D
“X=12”表示第 12 次取到红球,且前 11 次
3 9 39 52 有 9 次取到红球, 2 次取到白球, 因此 P(X=12)= C118 ×8 8
7 = = ,故选 D. 1 7 8 + 24 24
7 24
[类题通法 ] 1.利用古典概型求概率的关键及注意点 (1) 正确求出基本事件总数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 总数,这常常用到排列、组合的有关知识. (2)对于较复杂的题目计数时要正确分类,分类时应不重 不漏.
2.几何概型的适用条件及应用关键 (1)当试验的结果构成的区域为长度、面积、体积等时,应 考虑使用几何概型求解. (2)利用几何概型求概率时, 关键是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 区域和事件发生的区域的寻找,有时需要设出变量,在坐标系 中表示所需要的区域.
相互独立事件和独立重复试验
[师说考点] 概率类型 相互独立事 件同时发生 独立重复 试验 特点 事件互相独立 概率求法 P(AB)=P(A)P(B) (A,B 相互独立)
k k P(X=k)=Cn p (1-p)n-k
一次试验重复 n 次
(p 为发生的概率)
[典例]
(2016· 山东高考节选)甲、乙两人组成“星队”参
1 5 25 1 5 1 P 144 72 144 12 12 4
[类题通法] 求复杂事件概率的 2 种方法 (1)直接法:正确分析复杂事件的构成,将复杂事件转化为 几个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事件或几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 积事件或一独立重复试验问题,然后用相应概率公式求解. (2)间接法:当复杂事件正面情况比较多,反面情况较少, 则可利用其对立事件进行求解.对于“至少”“至多”等问题 往往也用这种方法求解.
若恰有一个项目未被抽中, 则说明 4 名职工总共抽取了 3 个项目,
1 2 2 符合题意的基本事件数为 C3 · C · C · A 4 3 4 2=144,故所求概率 P
144 9 = = ,故选 A. 256 16
(2)(2016· 山西质检)某同学用计算器产生两个[0,1]之间 1 的均匀随机数, 分别记作 x, y.当 y<x2 时, x> 的概率是( 2 7 A. 24 1 B. 2 7 C. 12 7 D. 8 )
[解]
(1)记事件 A:“甲第一轮猜对”,记事件 B:“乙第一
轮猜对”, 记事件 C: “甲第二轮猜对”, 记事件 D: “乙第二轮猜对”, 记事件 E:“‘星队’至少猜对 3 个成语”. 由题意, 的加法公式和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可得, + ,根据概率
2 所以“星队”至少猜对 3 个成语的概率为 . 3 (2)由题意,随机变量 X 可能的取值为 0,1,2,3,4,6. 根据概率的加法公式和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可得, 1 1 1 1 1 P(X=0)= × × × = , 4 3 4 3 144 3 1 1 1 1 2 1 1 10 5 P (X=1)=2×( × × × + × × × )= = , 4 3 4 3 4 3 4 3 144 72 3 1 3 1 3 1 1 2 1 2 3 1 1 2 P (X=2)= × × × + × × × + × × × + × 4 3 4 3 4 3 4 3 4 3 4 3 4 3 1 2 25 × × = , 4 3 144
2. 在三棱锥 SABC 内任取一点 P, 使得三棱锥 PABC 1 的体积满足 VP­ABC< VS­ABC 的概率是( 2 7 A. 8 3 B. 4 1 C. 2 ) 1 D. 4
解析:选 A
由题意知,三棱锥 SABC 与三棱锥 PABC
的底面相同, 设三棱锥 SABC 的底面面积为 S, 则三棱锥 PABC 1 1 1 h′ 的高 h 与三棱锥 SABC 的高 h′满足 Sh< × Sh′,所以 h< . 2 3 2 3 如图,点 P 位于棱台 A′B′C′­ABC 内,其中 A′,B′,C′分 1 别为 SA,SB,SC 的中点,易知棱台的上底面的面积 S′= S, 4 1 7 所以棱台的体积应为 VS­ABC- VS­ABC= VS­ABC,故所求概率为 8 8 7 V 8 S­ABC 7 = . VS­ABC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