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

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痛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

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著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

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

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

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

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

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

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

常用方剂有二陈汤。

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

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

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

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

或夜间定时痛者。

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

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

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

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

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

脉细,舌质淡。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

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

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针灸治疗
1、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法。

2、处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