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的诊断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中海贫血的诊断方法
B-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
1 血常规检测
地中海贫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MCV≤80 fl,MCH≤25.0 Pg,则可疑为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基因携带者,可同时测定血清铁和铁蛋白,以排除缺铁性贫血。
2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一管法)
其原理是地中海贫血红细胞膜表面粗糙、凹陷、折叠和浆膜扩展,膜与内容物之比增大,对渗透溶解的抗性增加,在0.32%(或0.36%)NaC1中溶解度降低(脆性降低)。
一管法可用于地中海贫血群体筛查。
3 血红蛋白(Hb)电泳Hb电泳
是检测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最常用的方法,可观察到HbE、HbH等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同时可定量检测HbF、HbA2的含量并区分常见类型的地中海贫血。
有研究显示MCV、Hb电泳和红细胞脆性实验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可达100%,阴性预告值达100%,联合特异度可达100%,阳性预告值达100%DS。
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原理:采用微柱法离子交换层析和梯度洗脱技术,全自动分析仪可分离血红蛋白的变异体与亚型,容易发现重型和轻型B地中海贫血。
在操作上,HPLC采用的是全血标本,不需要制备Hb液,只要
将全血标本直接放在仪器上,通过电脑操作便能实现HbA、HbA2、HbF等定量检测。
优点:所需样本量少,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快速,能消除人为误差,结果准确。
HPLC也可用于胎儿脐带血的产前诊断,可诊断出重型B地中海贫血,但不能区分正常胎儿和杂合子胎儿。
近年来,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也采用此法进行携带者检测。
5 基因诊断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B珠蛋白基因簇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检测至目前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B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已逐步改进和完善。
基因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RFLP连锁分析)
原理:DNA限制性内切酶可识别并切割DNA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得到一定长度的DNA片段,而碱基的突变可导致酶切位点的丢失或形成,从而改变酶切片段的大小。
突变基因在经过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后,其电泳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就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些改变可判断出突变是否存在。
缺点:由于单独使用该方法,不能直接测出受试者突变基因的类型,必须结合寡核苷酸探针等技术,故其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且操作繁琐。
如果母亲或父亲在所有的多态性位点上都为纯合子,无法用此方法进行产前诊断,或者患儿和父母所有位点上都是杂合状态,只能进行50%的排除性诊断。
5.2 探针斑点杂交技术(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应用引物扩增珠蛋白基因,同时合成与正常序列和突变
序列完全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
将PCR扩增产物点在尼龙膜上,分别
与标记的正常和突变的ASO探针杂交,不完全互补的探针,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完全洗脱,再从放射自显影观察杂交结果。
如果两个等位B
珠蛋白基因正常,仅与正常探针杂交,反之,均带有突变时,则仅
与突变探针杂交。
这种检测方法快速、灵敏。
缺点:对DNA的纯度和
数量要求较高,一次杂交能检测一种突变,对于具有高度异质性的B
地中海贫血往往需要多次更换探针杂交,才能确定诊断,如使用同
位素标记探针,还存在放射性污染等问题。
5.3 反向点杂交方法(Reverse dot blot hybridization,RDB) 与传统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的基本原理相同,所不
同的是:将膜上固定探针取代固定靶DNA,经一次杂交就可对未知样
品中多个突变进行检测,改变了传统杂交法一次只能检测一种突变
的方式。
优点:较快速、敏感,操作简单。
缺点:只能检测已知位
点突变的B地中海贫血,不能检出未知突变。
5.4 缺口PCR(gap PCR) 原理:设计三个或两对引物,即在
缺失区域外侧,靠近缺失位点的位置设计一对引物,另外一个或一
对引物在缺失区域内。
在缺失区域内的引物能够在杂合子和正常人
中扩增出片段,在缺失纯合子中不能扩增。
在缺失区域外侧的一对
引物,因为缺失使相距甚远的两端DNA拉进,从而可扩增出特定的
DNA片断。
从而检测出纯合子患者,杂合子携带者。
Wang等报道用此方法对89个B珠蛋白基因突变的检测。
5.5 扩增不应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mutation sys—tems,ARMS)或称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原理:在PCR中,针对某个点突变设计出3端碱基与目的基因的突变碱基互补的引物,PCR反应中,只有突变的基因才有相应的扩增产物,而正常的基因则不能扩增。
从而将正常与突变的DNA区别开来。
优点:仅需微量的DNA样品(100~400 ng),通过简单的设计,仅需同一种PCR循环体系便可同时探测常见B珠蛋白基因突变,无需PCR之后的分子杂交等过程,不需限制性内切酶及放射性核素。
缺点:特异性较低,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有报道应用该方法进行B地中海贫血的检测。
5.6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在实验过程的PCR 体系中加入荧光集团,由于被测产物的数量与起始模板拷贝数直接相关,具体可以通过特定的定量PCR仪监测每次循环产生的荧光信号强度,并参照对照基因的标准曲线来定量,荧光染料能与所有的DNA 相结合,不必因为模板不同而特别定制。
缺点:由于选取的相对定量和标准曲线本身存在局限性,所得结果存在误差。
国内外有报道采用该方法进行B地中海贫血的检测?。
5.7 单链构向多态性PCR(PCR—SSCP) 与PCR联合应用,即PCR.SSCP是一种基于单链DNA构象差别来检测未知点突变的常用方法。
原理:PCR产物在加热或变性剂下生成单链,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即可造成DNA片断单链的改变。
根据构象不同的单链DNA在非变性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条件下电泳表现不同的迁移率,电泳带用银染法显示,无放射性核素污染。
可用于检测B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的病人及携带者,是一种筛查未知点突变的有效方法。
缺点:当PCR 产物小于200 bp.可检出70%~90%的突变率,敏感度随PCR的长度
5.8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Allele Specific PCR,AS—PCR) 原理:针对B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类型设计特异碱基引物,根据扩增得到的电泳带判断是否存在对应的点突变,结果清晰、准确可靠,尤适用于小片段DNA分析,可作为快速检测携带者的筛查手段。
5.9 DNA芯片技术(DNA chip) 以反向斑点杂交为基本原理。
将预先设计好的大量核酸探针有序、高密度地显微打印在玻璃片、硅片等固体支持物上,制成DNA微阵列。
用荧光标记的待测样品DNA、eDNA或RNA与位于芯片上的核酸探针杂交后,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系统检测杂交信号强度,用特制的软件对荧光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便可得到待测样品的遗传信息或表达信息。
优点:高通量,基因诊断可在一张芯片上完成,适用于大面积的筛查。
缺点:设备要求及费用较高,目前难以推广。
5.10 DNA序列测定法(DNA sequencing) 常用于分析基因的未知或已知突变。
应用PCR扩增产物在DNA自动测序仪上进行序列分析。
该法快速、简便、灵敏,重复性好,是基因突变检测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
5.11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PCR) 荧光PC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比普通的PCR敏感性高出一千倍以上。
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标记,在DNA测序仪上同时检测出不同颜色、不同片段的PCR扩增产物,从而分辨正常人,杂合子和纯合子。
国外已有报道利用荧光PCR检测B珠蛋白基因簇大片段缺失。
而国内应用荧光PCR进行地中海贫血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胎儿羊水和脐带血地中海产前基因诊断,及检测单单细胞B地中海贫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