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3)喜雨亭记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3)喜雨亭记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3)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②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③,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④,其占⑤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

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⑦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⑧。

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⑨,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⑩,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背景材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

在思想上,儒释道三家,他能兼收并蓄,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在政治上,他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在仕途上,他既有通达(历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又多坎坷(一次入狱、两度被贬)。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使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

其文汪洋恣肆,又结构谨严,明白晓畅,呈现一派“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喜雨亭记》是苏轼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然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

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

但家庭变故没有磨灭苏轼的勃勃英气,在签判任上,他力求改革弊政,“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所以其早期散文富含纵横之气,即如《喜雨亭记》等看似闲适的小品文,也能反映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文化小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大致分人事记、山咏游记、亭台楼记等,一般写景记事,并在写景记事中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如本文,抓住“喜雨亭”三字,说古道今,文情荡漾,反复发挥,最后以“及时雨远比珠玉珍贵”的思想小结全文,表达作者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和与民同乐的为政思想。

【字词】①志——记。

②名——名词用做动词,命名,称呼。

③明年——古今异义。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雨:名词用做动词,下雨,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岐山之阳:歧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⑤占——占卜,古人遇见不寻常的事情常用龟甲或蓍草推算吉凶。

⑥忭——音biàn辩,解释为“喜乐”。

⑦属客——劝客饮酒。

属:音zhǔ,同“嘱”,嘱咐。

⑧荐饥——连年饥荒。

荐,重。

⑨盗贼滋炽——盗贼滋生、猖獗。

⑩太空冥冥——太空渺茫、深远。

【佳句赏析】1、亭以雨名,志喜也。

文章开篇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而是直入主题,、平实直白,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

“志喜”二字,既能领起下文的说古道今,又直写胸襟,把境界拓展至极大,他所在意的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寄托着作者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关怀,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古人有得嘉禾而喜乐,有得宝鼎而喜乐,有得仇敌而喜乐,然而都不如我得及时雨而喜乐,因为及时雨可以令百姓衣食无忧,所以远比天上珠玉珍贵。

这样,一方面点明了把亭子命名为喜雨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者的为政思想和胸襟抱负。

【总评】《喜雨亭记》看似在记写新落成的亭子,说明命名由来,实质是借“喜雨”二字抒写为政思想和个人胸襟。

“喜雨”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

《春秋谷梁传》有:“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

”一个“喜”字,说明农业社会的人们对于雨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有云:“甘雨时降,万民以嘉。

”而《庄子》中,则有宋景公大旱三年不肯以人祀天终引来“天大雨方千里”的记载,说明好雨时至可以解救苍生于倒悬,与民生关系极大。

故历代诗人对此多有吟诵,然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却并不多见。

本文是苏轼于嘉祐六年(公年1061年)在陕西风翔府签判任上所作。

全文不长,共五百来字,四个小段,却显得别有韵味。

文章开篇直奔主题,将“亭”与“雨”和“喜” 紧密联系在一起。

先排比给出三个史实,如连珠炮齐发,说明古人有用“大喜”之事给事物命名的惯例,用以表明自己拿“喜雨”二字给亭子命名既不突兀,又可以让人记住、纪念喜事。

然而,就在这样的古今对比中,文章又翻转出了新的意味,试想“雨”何以能和“嘉禾”“宝鼎”和“敌国之君”相比?引人卒读。

第二段,作者叙述亭子兴建和人民遭遇大旱两件事情。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可以说乃人生一大乐事;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已然显现,偏是旱情加重,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但望眼欲穿中迎来了透雨——“乙卯乃雨”“甲子又雨”“丁卯大雨”。

好雨知时节,当时乃发生,突现了一个“喜”字,官吏喜,商贾喜,农夫喜,病夫喜,签判亦喜,真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

作者用朴素的叙述,巧妙地点扣题目,揭示以“喜雨”给亭子命名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作者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来探讨“喜雨”之喜。

看似寻根溯源,实质是曲径通幽,翻空出奇,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巧设问答,令文章情思荡漾又顿开新境,“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言下之意是,我们做官吏的怎能忘记——我们的快乐优游来自于人民的快乐无忧啊!最后一段,也是曲尽其妙。

作者先用两个假设句,揭示全文的主旨所在,表达作者对广大穷苦百姓命运的关切——及时雨远比天上掉下珠玉都要珍贵,因为雨水可以令百姓衣食无忧。

接着,借写对“一雨三日”的感恩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与“喜雨”,与“亭子”联系在一起,有歌唱的味道。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亭子落成之喜”和“好雨时至之喜”两件大喜事上作者的真正的喜乐所在了。

然后再来反观其文,作者不写亭之体制,不写亭之景观,自是别具匠心。

《喜雨亭记》看似记亭,实质是借此表明作者的为政思想和胸襟抱负。

总之,全篇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巧用排比、对比、设问,反复铺陈渲染(“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传达出作者乐民所乐的宽广胸襟。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来命名,是为了记录下(当时下雨这一)喜事。

古代逢到喜事,就用(它)给事物题名,表示永不忘记。

周公得了“(嘉)禾”,(就)用《嘉禾》做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以元鼎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敌人,便以敌国国君的名字(“侨如”)作他儿子名字。

他们喜庆的事情虽有大有小不等同,但是用它来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营建官衙。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开掘了一个池塘,引来了水,种上了树,把它作为休息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了麦子,占卜认为是个有收成的年份。

不久,整整一个月不下雨,百姓正当因此而着急。

过了三个月后,(直到)四月的乙卯日才下雨,(九天后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认为还不足够。

(到)丁卯那天又下了大雨,(直下了)三天才停止。

官吏在衙院内相互庆贺,商人在市场里一起唱歌,农民在田头一起喜乐。

担忧的人因为(下雨)而高兴,患病的人因为(下雨)而痊愈,我的亭子(也)恰巧在这时候落成。

于是我在亭子里摆好酒宴,向客人劝酒,而且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的事情),问道:“(如果)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们回答说:“(如果)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

”“十天不下雨呢?”客人们又回答说:“(如果)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

”“(如果)无麦无稻,年成就将严重饥荒,讼案就将频繁发生,盗贼也会滋生猖獗。

那么,我和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中悠闲地游赏玩乐,能办得到吗?现在,(幸好)上天不遗弃这里的人民,刚刚出现旱情就把甘雨赐给人们。

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又怎么可以忘记呢?”已经用“雨”给亭命名,接着又作歌唱道:“假如上天落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也不能用它来做棉衣;假如上天落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也不能用它来做粮食。

一连下了三天(的雨),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

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太渺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它(喜雨)来称呼我(这)亭子。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