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
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2.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E.H. 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
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惯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
运动技能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4.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
理活动的基础
5.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
程。
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7.脑区:简称ER,是“脑力功能分区”的简称,发源于医学对大脑不同区域功能的研究,
结合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发展而来。
脑区由多个脑力纬度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已经突破了医学的范畴,成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的产物
1.意识有哪些主要功能。
(1)帮助生存-限制功能、选择储存、执行控制
(2)对现实的个人建构和文化建构-双文化脑的研究、默认网络
2.简述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根据脑损伤病人进行机能恢复的研究提出机能系统
学说。
该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成以下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1)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称为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
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
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
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也称为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
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3.影响记忆的因素有哪些?学习方法、学习材料、学习者本身(如能力、动机、情绪、经
验等)、遗忘曲线(遗忘和时间的关系)、时间等,此外还有闪光灯效应和莱斯托夫效应。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计算机模拟、神经活动记录、心理学实验设计和神经
活动记录的结合
5.什么是深度知觉,其主要机制是什么?深度知觉,亦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
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
深度知觉的机制:由于人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mm,当人们用双眼观察物体时,物体分别在两只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
有时候两个像正好落在对应点上,形成了单一融合的视像,有时候落在非对称点上,于是形成了不
同程度的视差。
由此可见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影像并不是完全重叠的。
这些不重叠的信息通过视神经到达视交叉。
而人类的视神经钟,只有来自鼻翼的部分交叉工作,来不交叉,形成了半交叉现象。
因此来自双眼的不重叠信息在视觉皮层处汇聚,导致了双眼视差,进而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才产生了深度知觉。
可见,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立体物是两个稍有差别的平面物像。
只是在经过大脑的加工之后,才有了深度知觉。
1、请论述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
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2、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是神经科学中目前使用的最久的方法。
2)电解法:对皮层下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
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2、中文和英文的差异是否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含义理解的差异:听,listen,
hear-语言应用的差异:“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逻辑思维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3、试述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研究方法、意义和局限性。
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的主
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
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
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
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
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意义:(一)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二)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四)严格实验巩固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局限性(一)生物学化倾向严重(二)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三)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