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一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
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发货币。

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实践
在初步稳定了美国经济之后,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全面干预经济,具体表现在税收本央、预算赤字、政策债券、政策支出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和措施上。

在税收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在“新政”时期多次颁布税法和收入法,实行累进形式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利用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在美国,罗斯福的通常立场是赞成预算平衡。

因此,当1936年经济有复苏苗头时,他减少了财政支出。

危机卷土重来,股市重挫,商品价格和工业生产下跌。

复苏只是暂时的,是由于罢工迫使资方提高工人工资,并迫使工厂担心罢工而储备更多的供应。

但是,这场危机没有得到解决。

罗斯福本人指出,1937年三分之一美国人没有足够的营养,衣物和住房。

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在《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 In Our Time)评论到,新政虚有成果,实增国债。

非但没有解决危机,还奠定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爆炸式反应的基础。

罗斯福新政:从计划调节到杠杆调节
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

新政需要一种比传统经济学高明的解释资本主义现状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

这种宏观调节、促进和管辖机制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实行了失业补偿、老年保险、医疗照顾等制度,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网”和经济的“内在稳定器”;通过劳工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使工人和中小农场主的收入得到了保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积累和劳动者贫困化的过程;举办了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和;用国防军事开支促进了军事社会整合以及新技术摇篮的发展,不仅为资本家提供了超额利润,而且为开发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开辟了市场,创造了机会;在基础设施方面由政府大量投资为私人改善了投资环境,普遍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汽车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边远地区的开发;由政府大力举办科学教育事业,为新兴工业提供了既懂科学、又有技艺的劳动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税收政策实践
随着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增长,“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已经逐步形成,其核心内容是:在经济萧条时实行赤字预算,以此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实行的就是一种“补偿性”财政政策,使经济既不过度繁荣,又不致陷入严重的危机。

然而,“补偿性”财政政策虽然缓和了经济周期波动,却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肯尼迪政府针对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实行了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

充分就业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即使在经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生水平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也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加速增长。

充分就业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大幅度减税计划,以刺激需求增长。

1962年6月6日,肯尼迪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诺实行一项永久性的减税计划。

1963年初,肯尼迪向国会递交了减税和改革税制的特别咨文,要求全面削减所得税税率。

1964年,该减税法案由国会修正后通过,由继任总统约翰逊签署实施。

同时,美国政府还大量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扩大社会福利支出。

美国政府一方面减税,一方面增支,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迅速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强烈主张,税收政策应该为税收政策之外的目的服务。

美国式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利用税收制度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主要体现在降低税率和给予投资税收抵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