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投影的基本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投影的形成与分类 第二节 常用投影图表示法 第三节 三面正投影 第四节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第五节 形体的投影 第六节 形体的剖切 第七节 轴测投影
第一节 投影的形成与分类
一、 投影的形成
如右图1-1所示,把光源S称为 投影中心,光线(SA、SB、SC、SD) 称为投射线,光线的射向称为投射 方向,落影的平面(如地面、墙面 等)称为投影面,影子的轮廓(abc) 称为投影,用投影表示物体的形状 和大小的方法称为投影法,用投影 法画出的物体图形称为投影图。
Z
Z
a’ b’
a’
b” YW
a’
a”
b’ b”
YW a’
b
YH
YH
特殊位置的点:
当点在某一投影面上时,它的坐标必有一个为 零,三个投影中必有两个投影位于投影轴上;
当点在某一投影轴上时,它的坐标必有两个为 零,三个投影中必有两个投影位于投影轴上, 另一个投影则与坐标原点重合;
当点在坐标原点上时,它的三个坐标均为零。
a” YW
投影特性:
❖直线的三个投影仍为直线,但不反映实长; ❖直线的各个投影都倾斜于投影轴
一般位置线的判别 :
三个投影三个斜,定是一般位置线。
2.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空间两直线有三种不同的相对位置,即相交、平行和
交叉。
两相交直线或两平行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 都称为共面线。
两交叉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称为异面线。
如图3.23中,A、B是位于同一 投射线上的两点,它们在H面 上的投影a和b相重叠。A在H 面上为可见点,点B为不可见 点。
图1-16 重影点
被挡住的投 影加( )
A、C为H面的重影点
a
a


c●
●c
a (●c)
A、C为哪个投 影面的重影点 呢?
二、直线的投影
✓直线的投影规律 ❖ 真实性: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仍为直线,并且
投影得到投影图,如图1-13所示。
形体在三面投影体系中得到的三面投影图,也称三视
图。其中H面投影为俯视图,V面投影为正视图,W面的投
影为侧视图。
俯视
A
E
C B
D
侧视
正视
图1-13 视图
第四节 点、直线、平面投影
一、点的投影
1 . 点的三面投影
将空间点A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自A点分别向三个投
影面作垂线(即投射线),三个垂足就是点A在三个
图1-10 投影图的形成
为了把空间三个投影面上所得到的投影画在一个平 面上,需将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展开摊平成为一个平 面。即V面保持不动,H面绕OX轴向下翻转90°,W面 绕OZ轴向右翻转90°,使它们与V面处在同一平面上, 如图。
图1-11 投影面展开
显而易见,展开的三面正投影位置与尺寸关系: ➢ 正面投影图和水平投影图左右对正、长度相等; ➢ 正面投影图和侧面投影图上下看齐,高度相等; ➢ 水平投影图和侧面投影图前后对应,高度相等。 从而得,投影对应规律是指各投影图之间在量度方向上 的相互对应。
cab
e d
它们的投影互相平行,即ae ∥ bd,
ab∥ed;点A是线段CA与BA的交点 图1-4 正投影的几何性质 则投影点a是线段CA与BA的交点。以上7个平面的集合就是该立体的正
投影。
第二节 常用的投影图表示方法
一、多面体的正投影
图1-5 多面正投影
二、轴测投影
正轴测图 轴测图
斜轴测图
正等轴测图 p = q = r 正二轴测图 p = r q 正三轴测图 p q r
投影面上的投影。
Z
V a ●
az
Z
a ●
az a ●
A
X ax

a●
H
●a
X
ax
W
O
ay
a●
图1-14 点的三面投影Biblioteka O ayYay
Y
点的投影规律
点的正面投影a′和水平投影a的连线必垂直于X轴,即 aa′⊥OX;
点的正面投影a′与侧面投影a″的连线必垂直于Z轴,即 a′a″⊥OZ;
点的水平投影a到OX轴的距离等于其侧面投影a″到OZ 轴的距离,即aax=a″az=Aa′;
应的投影轴且均反映实长。
垂直线空间位置的判别 :
一点两直线,定是垂直线;点在哪个面,垂直 哪个面。
(2)投影面平行线 定义 :
指平行于一个投影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 分类及投影图 :
❖ 投影面平行线可分为: 正平线 水平线 侧平线
❖ 这三种平行线的投影图如表1-2所示。
名称
(3)一般位置线
定义:
与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直线成为一般位置线。
空间直线按其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 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垂直线和投影面倾斜线。
前两种称为特殊位置直线,后一种称为一般位置直线。
Z
V
b’ b”
b’ b”
a’
B W
a’ X
X
A b
a”
a
图1-18一般位置线的投影
YH
如图1-2(c)、图1-3。
平行投影
斜投影 正投影
图1-2 投影法
图1-3 正投影图
三、正投影的几何性质
从属性:点在直线上,点的正投影在这条直线上。 平行性:两直线平行,它们的投影也互相平行,且线段长度之
比等于它们的正投影长度之比。 定比性:点分线段所形成的的比例等于点的正投影分线段的正
水平位置的平面称作水平投影面H;与水平投影面 垂直相交呈正立位置的平面称为正立投影面V;位于右 侧与H、V面均垂直相交的平面称为侧立投影面W。
图1-9 三投影面的建立
二、三面投影图的形成
将物体置于三面投影体系中,同时尽可能地使形 体表面平行或垂直于投影面,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 投影,如图1-10所示。 由上往下在H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为水平投影图(简称 平面图) 由前往后在V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作正立投影图(简称 正面图) 由左往右在W面上得到的投影称作侧立投影图(简称 侧面图)
⒈ 两直线平行
投影特性:
b
V
d
a
Bc
A
x
C
D
空间两直线平行,则 其各同名投影必相互平行, 反之亦然。
两平行线段的长度之
a
c
比等于同面投影的长度之 比
b
dH
。 例1:判断图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① AB//CD
② AB与CD不平行
b
x
d
a
c
a
c
bd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只要 有两个同名投影互相平行,空 间两直线就平行。
p
S
图1-7 透视投影
四、标高投影 标高投影是采用正投影的方法绘制,用以表示地势
特征的单面正投影。 这种投影由一系列高程相等的封闭曲线组成,是
进行建筑规划、总平面布置的主要图样,如下图1-8 所示。
图1-8 标高投影
第三节 三面正投影
一、三投影面体系
通常,采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影面,构成 三投影面体系。。
三、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⒈ 平行:同名投影互相平行。 ⒉ 相交:同名投影相交,交点是两直线的共有点,且 符合空间一个点的投影规律。 ⒊ 交叉(交错):同名投影可能相交,但“交点”不 符合空间一个点的投影规律。“交点”是两直线上一 对重影点的投影。
三、平面的投影
平面表示法(了解)
●c
●c
●c
a●
a●
a●
●d
●b ●b
a●
x
o a●
●b ●b
x
o a●
●b ●b
o

d
● c
● c
●c
(1) (2)
(3)
不在同一直 线上的三个
直线及线 外一点
两平行直线

●c
a●
x ●b
●b o
a●
●c (4) 两相交 直线
斜等轴测图 p = q = r 斜二轴测图 p = r q 斜三轴测图 p q r
图1-6 轴测投影
三、透视投影
透视投影是以人的眼镜为投影中心的中心投影,也称为 透视图,简称“透视”。
如图1-7所示,点S为人的眼睛,当其透过平面P观看形 体时,视线与P面交点围成的图形称为透视图。
透视投影是用中心投影的方法将形体投射到选定的一个 投影面上得到的单面投影图。常用作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效 果图表达,是工程中的辅助图样。
反映实长,这种性质称为真实性。 ❖ 积聚性:直线垂直于投影面时,其投影积聚为一点,这
种性质称为积聚性。 ❖ 收缩性:直线倾斜于投影面时,其投影仍是直线,但长
度缩短,不反映实长,这种性质称为收缩性。
图1-17 直线的投影
1 . 直线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为投影面垂直线、投
影面平行线、一般位置直线三种。
(1)投影面垂直线 定义 :
指垂直于一个投影面,而平行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 分类及投影图 :
❖ 投影面垂直线可分为: 正垂线 铅垂线 侧垂线
❖ 这三种垂直线的投影图如表1-1所示。
名称
直 观 图
铅垂线
表1.1 投影面垂直线 正垂线
投 影 图
侧垂线
投影特性:
❖ 直线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一点。 ❖ 直线在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同时平行于一条相
点在任何投影面上的投影仍然是点 。
已知点的两个投影,求第三投影。
解法一:
a ●
az ●a
通过作45°线
使aaz=aax
a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