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试论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发现及形制特征(11考古)汉代诸侯王墓的基本类型和特征(03考古)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汉代诸侯王和官爵二十级的列侯墓,都有边长10米以上的竖穴,多重棺椁,或黄肠题凑,或石室墓、砖椁墓、崖洞墓,葬品丰富。
目前已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数量更多,它们是汉代上层丧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意外的一种墓葬类型最高和最完善的层次。
墓葬的基本类型主要有:1、木椁墓木椁墓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用木板搭筑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汉早已没有先秦天子七重、诸侯五重那样严格的棺椁制度,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椁,南方地区多见3—4椁箱,椁一般不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组合。
马王堆汉墓是木椁墓中的典型类型。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1972—1974年先后发掘初3座墓葬。
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
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
椁室由外、中、内三椁,外、中、内三棺和垫木组成,内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
随葬物品非常丰富。
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
2、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室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
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目前所见10余座黄肠题凑墓皆为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又以西汉早、中期为多。
东汉有仿黄肠题凑的石条题凑墓。
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典型墓例有北京大葆台汉墓、定县北庄汉墓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黄土岗,两座墓的结构相同。
1号墓保存较好,墓室模拟地上宫室建筑的趋向非常明显,大致以题凑为界,题凑内的内回廊、前室、后室构成内藏部分,外回廊为外藏,从内到外,依次为棺室(梓宫)—前室(便房)—题凑—外藏。
2号墓被严重焚毁,结构与1号墓大致相同,出百余斤五铢钱。
3、崖洞墓在目前已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中,崖洞墓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汉代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一种墓葬形式。
崖洞墓在石山中开凿墓室,地下空间的布置虽然比较自由,但都最大限度地象征和模仿了地上生活的内容。
目前所知的汉代诸侯王崖洞墓7 主要集中于黄淮之间的东部地区。
徐州狮子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都是西汉崖洞墓的典型墓例。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两墓开凿在高约200米的石灰岩丘陵上。
1号墓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前室、后室、侧室组成,后室有回廊相绕,象征地面建筑的回廊。
墓平面呈“早”字形。
前室象征生人的前堂,后室象征生人居室。
出土了珍贵的金缕玉衣。
2号墓墓主是刘胜之妻窦绾,墓的结构和葬品的布置情况与1号墓相似,出土了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等文物。
4、石室墓石室墓以石块砌筑墓室,汉代诸侯王墓中只有竖穴岩坑石砌墓一种,为数不多,但却是诸侯王墓的一个重要类型,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
南越王墓是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一座大型石室墓,平面呈“早”字形,整个墓葬共有7室,仿前朝后寝布局,前部三室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及后藏室。
以红砂岩大石砌成,墓顶用大石板平铺。
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
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
改版:秦汉时代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的墓,从墓的构造上可以分为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不同的种类,它们又各有规模大小的差别。
各类的墓,有的流行于不同的时期,有的则同时并存。
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的差异,他们的墓在种类和规模方面亦各不相同。
木椁墓其形制继承商周以来的木椁墓。
主要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到中期,在长江流域及边远地区则延续至西汉后期和东汉。
从高级贵族、大官僚到一般地方官和乡吏等人都使用。
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坑内筑木椁。
墓的规模因人而异,往往大小悬殊,所用棺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
地面上都有坟丘,大墓还有墓域,设祠堂。
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江陵秦汉墓,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咸家湖汉墓、象鼻山汉墓,陕西省咸阳杨家湾汉墓,安徽省阜阳汉墓,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北京市大葆台汉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贵县汉墓和合浦汉墓等。
土洞墓又称洞室墓。
战国中晚期已开始出现,但很少。
到秦汉,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大量流行,并延续到以后各代。
其墓室是横穴式的土洞,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设耳室。
墓道多为长方形竖井,也有狭长斜坡式的。
这种墓构造较简单,规模不大,墓主属于下层地主阶级。
在已经发掘的大量的墓中,甘肃省武威磨嘴子汉墓和旱滩坡汉墓甚为重要。
空心砖墓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西汉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大量流行,到东汉即告绝迹。
在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砌墓室。
墓道多为竖井式。
西汉前期,墓室呈长方形,形状象木椁。
到了西汉中后期,顶部往往砌成屋顶状,前壁作成门的样子,显得象房屋。
墓室内的砖面上印有花纹和图像。
河南省洛阳西汉后期的个别墓里还绘有彩色的壁画,题材有天象、“四神”、神话人物及历史故事等。
这种墓的墓主多属中下层地主阶级。
崖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均有发现。
东汉时,四川境内特别流行,并延续到三国和六朝时期。
这类墓在山崖或岩层中开凿横穴式墓室,形制、规模大小不一。
墓道有的为狭长的横穴,有的则为小型的竖井。
大贵族的墓,如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九龙山汉墓,在山崖间穿凿巨大的洞穴,全墓可分耳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
四川省境内的汉代崖墓,往往几十个墓聚集在一处,形成一片很大的墓地。
有的大墓在岩壁上雕刻画像,其题材与石室墓中的画像亦有相似的。
砖室墓西汉中后期开始出现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到东汉已流行全国,并盛行于以后各个时代。
墓室用小型长方砖砌筑,有时局部使用楔形砖和榫卯砖。
顶部或券筑成圆弧形,或叠涩成穹窿状。
墓的大小不一,往往附有耳室。
贵族和大官僚的墓,规模宏大,除后部的主室外,多设前室、中室或侧室,在布局上模仿他们的府第。
诸侯王等大贵族的墓,沿袭西汉木椁墓中黄肠题凑之制,但用方石代替柏木,如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简王刘焉墓。
石室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主要盛行于东汉一代。
其分布以山东省到江苏省北部、河南省到湖北省北部、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四川省中部为最多。
墓室用石材构筑,有的则为砖石并用,绝大部分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故称画像石墓。
墓的规模往往甚大,墓主多属贵族官僚。
除主室外,还有前室、左右侧室,顶部除用石材平铺以外,还多有叠涩成覆斗状的。
墓门有用石材制成的门额和门扉。
画像的内容和题材,与砖室墓中的壁画相似,亦以墓主人的生平事迹为主题。
山东省沂南画像石墓,全部用石材建成,规模大,构筑整齐,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致,是画像石墓的典型。
有的石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墓,除石刻画像以外,还绘有彩色壁画。
辽宁省辽阳附近的汉末、魏晋石室墓,施彩色壁画而无雕刻。
汉代中小型墓葬的类型中小型墓室汉代墓葬数量最多的一类,根据形制、建材、结构和墓室布置、装饰等情况可以分为:1、土坑竖穴木椁墓和土坑墓土坑竖穴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中期以后逐渐为横穴砖室墓取代。
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边远地区一直使用到东汉初期。
而无椁的土坑墓无论在何时都是下层人士普遍使用的墓葬形式。
单就木椁来说,它还见于洞室墓等西汉前期其他类型的墓。
东汉时期的竖穴木椁墓基本被砖室墓所取代,在华南和江浙一带还有少量发现。
这一带的木椁墓之所以能延续较长时间,可能与南方多木材和其他治木技术特别发达有一定的关系。
2、西汉洞室墓洞室墓又称土洞墓,战国早期最早在渭河流域出现,中期普及到洛阳一带,秦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大量流行并延续到以后各代。
洞室墓以长方形竖井或斜坡为墓道,以设于墓道底部一边的横穴室土洞为墓室,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设有耳室或小龛,放置随葬物品,是中小型墓中的一个地方类型,在北方地区,它同竖穴土坑墓同时并行,但在关中地区,洞室墓是西汉墓葬的主流形式,在较大规模的洞室墓中也使用木椁,一般为一棺一椁,很少分隔椁箱。
西汉早期以木板或土坯封门,中晚期多以条砖封门,并且开始在洞室内作砖券墓室,代替原来的木椁墓。
洞室墓分为竖井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两类。
3、空心砖墓和砖室墓空心砖墓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西汉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大量流行,到东汉即告绝迹。
空心砖墓继承了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洞室墓的传统,不同的是以竖井为墓道,在横穴内用空心砖砌墓室,早期多平顶单棺空心砖,后期多双棺空心砖合葬墓,顶部为坡顶,前壁有门洞,模仿生人住宅,砖面上印有花纹、图案。
洛阳西汉后期个别墓还有彩色壁画,题材有天象、四神、神话人物及历史故事。
这种墓的墓主多属中下层地主阶级。
东汉时期小砖墓流行全国,中原、关中地区的空心砖墓消失。
砖室墓西汉中后期开始出现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到东汉已流行全国,并盛行于以后各个时代。
墓室用小型长方砖砌筑,有时局部使用楔形砖和榫卯砖。
顶部或券筑成圆弧形,或叠涩成穹窿状。
墓的大小不一,往往附有耳室。
贵族和大官僚的墓,规模宏大,除后部的主室外,多设前室、中室或侧室,在布局上模仿他们的府第。
诸侯王等大贵族的墓,沿袭西汉木椁墓中黄肠题凑之制,但用方石代替柏木,如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简王刘焉墓。
东汉贵族官僚的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其题材主要是显示墓主人的身份、经历、日常生活和产业财富等。
4、壁画墓和画像砖、石墓壁画墓、画像砖墓、画像石墓首先是砖室墓、石室墓或砖石混筑墓,画像便是附在墓室壁面和建材砖、石上的图案。
壁画是画上去的,而所谓“画像”,砖画是模印的,石面上则是雕刻的,它们既是死人墓室的装饰艺术作品,又是生人思想、社会习俗、生产生活和丧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种墓的墓主以官僚、富豪、地主为主,平民较少,很少见于小型的单室墓。
(北大)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答: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
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
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
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
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
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
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
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
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
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