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110--111页综合与实践《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数据信息、整理数据、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义,学会普及率的计算方法。
2.在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安全有序的开展调查活动,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得出统计结果,渗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
3.初步获得在实践中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收集原始数据,计算普及率。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设计调查记录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设计一份导学提纲。
⑴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你上过互联网吗?
⑵调查一下你身边的人上互联网吗?他们利用互联网做哪些事?
⑶什么是普及率?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用自己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
⑷结合教材[统计与分析]部分的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记录表,并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时要注意行为文明,保证安全。
2.整合资源,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1.对照老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进行课前自学,通过自学,也可以上互联网查阅,简要回答1至3题。
2.根据调查内容与要求设计一个调查记录表,并做好调查记录。
3.自备计算器。
(设计意图:体现“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大胆的将“先学”放到课前,先要求
学生对照教师制定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设计调查记录表,再进行实际调查。
改变了从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学习和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到学生手里。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教师从云盘中打开课前存入云盘的课件。
引导: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多媒体教室上课没有带移动磁盘,但是老师照样可以打开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生1、老师一定是把自己制作的课件先上传到网上,换一台计算机再又从网上打开。
生2、老师,你上传到网上的课件,如果我知道那个网站的网址,我家里的电脑同样可以打开。
生3、如果没有接通互联网的计算机是打不开的,对吧?
……
师:看来同学们对互联网的知识还了解的比较多的,但是老师的课件存入的是360云盘,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磁盘,必须要输入密码才可以打开。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做一个调查统计,感悟我国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互联网打开本节课需要的课件,将学生带入互联网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了解互联网的激情,因为只有渴望成功的人才能成功。
这样凭借情境发现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使数学更熟悉更简单。
)
二、多向交流,畅谈感想
自由表述,合作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导学提纲)
对照课前的自学准备在合作小组内自由表述,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多元评价。
⑴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你上过互联网吗?
预设:
生1、我从网上查到定义,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生2、我上过互联网,还和在杭州上班的爸妈视频,可神呢,犹如面对面在说话。
生3、互联网就是通过网络把每家每户的计算机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⑵调查一下你身边的人上互联网吗?他们利用互联网做那些事?
预设:
生1、我的叔叔在银行上班,他用互联网办公,给客户存款、取款。
生2、我姑姑经常上网购物,没想到在家里点点鼠标也可以买东西。
生3、我妈妈是教师,凭借网络资源进行上课和备课。
生4、我外公是退休工人,一闲着就上网斗地主。
师:同学们的调查很认真,看来在我们身边上网人数的比率可高呢?说明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了互联网。
为了了解互联网发展情况,同学们可以对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也就是说,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就需要看使用互联网人数的数据。
首先,我们先通过一些数据了解一下我国2002年到2012年关于互联网普及的一些情况,再调查我们班同学和家庭的互联网普及情况,看看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3、自读教材,引导思考
阅读课本110页,《阅读与讨论》这部分内容,先独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1)通过自读,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什么是互联网的普及率?
(2)这段文字和统计表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读了这段文字和数据,你有什么感想需要告诉大家?
4、了解普及率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互联网普及率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普及率就是百分率,互联网普及率是指某个区域或国家的互联网上网人数与该区域或国家的人口总数的比,也就是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调查成果,让学生从了解互联网开始,同时通过自读教材内容,然后对互联网普及率的计算以及2002---2012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比较,在学生已经掌握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我国信息技术事业
的迅猛发展。
设计理念进一步体现“先学后教”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
三、研究策略,调查统计
(一)交流调查方案,继续分享调查成果。
1.你如何设计调查方案的?
预设:
生1、我是把我班人数41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口头问答,再用画正字的办法记下班上上网的人数。
生2、我们那个小小自然村只有24户人家,我对各家各户进行询问,看接入宽带用户的有几户。
生3、我班41个同学,有一对双胞胎,也就是说有40个家庭,我统计我班同学家庭中接入宽带的用户数。
生4、我是在调查统计我班同学各个家庭成员总数的同时,一并调查家庭成员中上网人数有几人。
……
师:同学们的调查思路非常清晰,无论你调查的对象是谁,还是调查的内容不同,都必须明确被调查对象的总数,也就是“单位一”。
现在我们继续分享你的调查成果。
2.各自分享调查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调查结果。
(2)全班汇总整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
(3)正确计算。
3、整理汇总,计算分析
(1)各合作小组交流汇总每个小组收集的数据,每人把汇总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里。
(2)根据统计的数据,每人完成百分比的计算,并交流、确认结果。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的统计,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怎么样?
(二)感悟互联网的使用价值
1.设计班级互联网普及率调查统计表。
2.调查整理,完成统计表
3.交流:观察、比较表格里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要和大家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在实践活动阶段的各项调查结果,结合百分率的有关计算,将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迫切需要等现状更深入的凸显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同时在变换的计算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设计旨意立足于“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中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深化和拓展)。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次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互联网的普及情况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你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取这一信息的?说明了什么?
3.运用数学的统计思想还可以解决什么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整理,认识到生活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领悟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