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课件《课程》教学文案

教育学课件《课程》教学文案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意义: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 程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定义: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 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 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 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与知识因素有内在联系,要考虑人
类社会已整理好的知识科目 ➢ 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是设计课程 目标的首要依据 ➢ 对社会的研究
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在世界发展日益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一个国 家在课程编制上:必须将一元化与多样性科学而 合理地结合起来;必须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缓急, 作出全面、总体的优化思考与安排。
一、课程概述
➢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
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普通高中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 1902年 杜威 《儿童与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 1918年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 1949年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一、课程概述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 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 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使 这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
在处理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时,课程 目标的设计应概括地指明目标的项目,同时要将 这些方面的目标,以行为化的目标所要求达到的 程度陈述出来。
社会交活动、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表现活动
一、课程概述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
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补充。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应当根据不 同需要与情况,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 作用,并兼取二者之长,以补各自之短,使其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 的整体功能。
一、课程概述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 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 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 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 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 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是指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 一定课程内容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用书。
但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 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 教材难以表现的。
“传统教育”派的课程内容设计,就存在着 “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倾向。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计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
2.课程内容的选择
3.课程内容的组织
二、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据 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 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 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与教材 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从事职业劳动的知识和能力
综合技术教育课程
生活家庭课、工艺课、急救课、戏剧课等等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将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将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相结合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 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 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 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二、课程设计
➢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 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 容不全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还要受学生身心发 展与态度的制约。
这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但也给课程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 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在的偏见永久化。
一、课程概述
表述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代表人物:巴西的弗雷尔 主要观点:
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 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 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 重大变革的地步。
二、课程设计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二、课程设计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5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在设计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 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课程目 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 东西。
一、课程概述
表述六: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狭义:一门学科。 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 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 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设计
➢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 的标准。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在 历史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结果化的课 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二、课程设计
➢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P146
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和发展程度。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 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 种指向表现性的课程目标,主要适用于各种“制 作”领域。
20世纪以来,博比特、查特斯、塔巴等课程 理论家主张,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 会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再把这些目标 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这就是 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活动分析法”。
活动分析法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活动,忽 视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因而也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定义: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 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 识。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一、课程概述
➢ 教科书 意义: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
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 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 殊方法论要求。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标准 意义:
一是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 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是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 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 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 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设计课程目标的现实 依据。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 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二、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 ——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
“ 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 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 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定义: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一、课程概述
➢ 课程方案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一、课程概述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 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 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 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课程的多元化,主要是指课程应当广泛反映 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反映不同民 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 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修改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 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 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 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 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一、课程概述
表述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 主要观点: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 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 的知识和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