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层螺旋CT血管成(CTA)

多层螺旋CT血管成(CTA)


• 病例:患者男,90岁,轻度头晕头痛。右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 右侧椎动脉上段增宽,直径约7mm,长约30mm。
病例 2 患者男,66
岁,双侧颈内动脉 瘤形成。
双侧颈内动脉颅外 段局限性扩张。
• 病例:患者男,20岁,左侧顶枕叶区脑动静脉畸形。 • 平扫左侧大脑半球枕叶皮质区密度不均。增强后左侧顶
• 限度:肾、肠系膜上动脉2-3级显示良好,4级约50%的显 示率。严重肾功能不全,碘对比剂使用受限。
• 7、主动脉、盆腔血管、下肢血管001
• 诊断作用:各种主动脉病变(主动脉变异、动脉夹层、动脉 瘤、假性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炎、动脉硬化、狭窄等)。 可以观察病变血管内外及壁的情况;可量化狭窄的程度及分 级。下肢血管可以一次性显示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动 静脉畸形可以显示供血、回流血管并能了解远端血管粗细、 形态、畸形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外伤所致的血管狭窄、 闭塞、脂肪栓子、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等显示较好。
• 4、肺血管
• 诊断作用:肺动脉、静脉及支气管动脉异常(动静脉畸 形、肺动脉栓塞、血管瘤等)、肺肿瘤供血情况。
• 限度:6级以下的肺动脉显示不良。
• 5、肝脏血管
• 诊断作用:肝动脉血管畸形、肝癌术前评价、肝切除、 肝灌注化疗前计划、各种原因所致门静脉扩张治疗前评 价、肝脏移植前供体的筛选和受体血管评价、移植后并 发症的随访、门脉高压及其侧支循环和门静脉栓塞等。
• 限度:较细的血管显示不良。
四、各部位动脉解剖
双侧颈总及 颈内外动脉
• 大脑前动 脉
• 颅脑血管
双侧椎动脉
• 椎-基底动 脉及双侧大 脑后动脉
• 肺动脉 及肺静
脉(后 面观)
• 腹主动脉及其 分支(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 腹主动 脉及其 分支 (腹腔 干、肠 系膜上 动脉、)
• 肠系膜上 动脉及其 分支
全身各大脏器的血管都可以进行CTA检查。大脏器血管可 以显示3-4级分支水平,肺动脉甚至可以显示更细分支。 在许多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方式中甚至可以取代DSA有望成 为新的金标准。 • 2、CTA的禁忌症 • (1)碘对比剂禁忌症的病人,如碘过敏、甲亢未控制、严 重肾功能不全等。 • (2)不适合X线检查的人群,如孕妇。 • (3)对一些对碘对比剂高风险人群,要在医疗评估及做好 相应预防措施后实施。如过敏体质、过高的高血压、血清 肌酐水平过高、充血性心力衰歇等。
• 脑底动脉环
• 颈部血 管
胸、腹
部血 管
• 4.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SSD):001
• 其作用同VR,但是三维立体空间效果不如VR,容易 丢失部分原始数据,优势会出现假象,现在较少应 用。
二、CTA与常用的几种血管成 像技术的比较001
(一)CTA与DSA比较
CTA
DSA
优点:
优点: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可
(4)良好的图像较超声多普 勒更少依赖医生的检查技术。
超声多普勒
(1)实时性。 (2)低价格。 (3)可反复检查。 (4)无需使用对比剂。 (5)能显示血流方向及流速。 (6)高度依赖医生的技术水 平。
三、CTA临床应用概况
001 • (一)CTA的适应症、禁忌症
• 1、CTA检查适应症: • 动脉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已经很成熟,总体来说
时间和对比分辨率方面仍在有一 周围结构显示差。
定优势。但在部分器官显示中尤 (4)二维显示,无旋转功能。
其是较大的血管显示方面,CTA
亦可以取代DSA成为金标准。
• (二)CTA与MRA比较
CTA
MRA
(1)无创性检查。
(2)空间分辨率高于MRA。
(3)扫描时间短,特别冠状、 肾动脉显示的图像质量优于 MRA。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
放射科
• 一、CT血管成像技术001 • 二、CTA与常用的几种血管成像技术的比较 • 三、CTA临床应用概况 • 四、各部位动脉解剖 • 五、CT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CT血管成像技术001
• (一)、 定义:CTA是以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MDCT) 扫描成像为基础,通过血管注射对比剂(离子型及非离子型含碘 对比剂)以达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动脉和静脉)为目的的一 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广义,CTA包括CT动脉成像技术 (CTA)、CT静脉成像技术(CTV)及CT微循环成像技术(CT 灌注 CTP)。狭义,通常所说的CTA是指CT动脉成像及CT静脉 成像技术。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CT动脉成像。
• 腹部血管 及其分支
• 左肾动脉 及其分支
• 髂动脉 及股动 脉分支
下肢血 管
腘动脉、胫前、 胫后及腓动脉
五、CTA在疾病诊断中 的应用
( 一)头颈部血管
• 病例:患者女,10岁,头晕,目眩,头痛2月,加重1周。右 侧颈内动脉末及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小动脉瘤。颈内动脉颅内段、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大脑中动脉m1、2段增粗、伸长、迂曲,其 中颈内动脉末及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轻微膨大,直径约5mm,
• 限度:由于扫描速度及空间分辨率的限制,肝动脉远端 细小分支及门静脉、肝静脉三级以下的显示欠佳。
• 6、肾和肠系膜血管
• 诊断作用:肾动脉变异、肾动脉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肾血管基础病变和量化肾动脉狭窄(可用于狭窄疑似病例 的筛查)、肾动脉狭窄内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肾移植前 风险评估及移植后疗效评价的常规检查。肠系膜血管栓塞、 血管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压迫等。
• 病例:患者男, 90岁,假性动 脉瘤。相当于 L2-3水平腹主 动脉左前壁见 一囊袋状结构 与主动脉相连, 大小约 35mmx32mm, 其外围可见厚 约10mm新月 状低密度无造 影剂充填区, 其间未见明显 线样影。
• 限度: 16排螺旋CT机为冠状动脉入门机型,64排螺 旋CT机为常规机型。检查控制好心率、呼吸频度等对 成像质量很重要。
• 3、心脏
• 诊断作用:先天性心脏病(房、室缺)、大血管畸形、 肺循环异常(充血、瘀血、肺水肿)。
• 限度:由于心搏及CT分辨率影响,较小的心内结构缺损 者男, 45岁, 右大脑
前动脉
起始部 狭窄。
病例4:患者男, 40岁,椎动 脉右侧优势 型,左椎动 脉颅内段细 小。
• 病例,患者 女,55岁, 椎动脉颅内 端变异。椎 动脉呈左侧 优势型,左 侧椎动脉颅 内段分为两 支,并呈环 状汇合于基 底动脉。
• (二)胸、腹部血管
病例:患者女, 54岁,胸 腹痛半小 时。 I型胸、 腹主动脉 夹层。主 动脉根部 至右侧髂 总动脉管 腔内可见 螺旋走行 的内膜线 影,分隔 主动脉呈 双腔改变, 真、假腔 内均见对 比剂充盈, 内膜破口 位于升主 动脉根部。
(1)无创性检查,以更低的代 价和更低的危险性获取了重要信 息。
(2)一次注药可以扫描区域的 大范围的靶器官血管显示。
显示0.5mm的脑血管,文献报 道对脑血管的诊断率可达89- 95%.常常作为血管诊断的金标 准。
不足:
(3)能同时显示血管内、外及 血管壁的情况。
(1)创伤性检查:操作复杂、技 术难度大、创伤性大(诱发出
(4)能二维、三维显示并多角 度、多方位观察。
血、损伤血管内膜、栓子脱落 等)、对比剂使用量大、辐射 量大。
不足:CTA的靶器官血管显影是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通过血液循环 到达的浓度,而DSA是对比剂直接
(2)双侧血管时常常需要分别 做。
注射至靶器官血管,故DSA在空间、 (3)管壁血栓不能显示;血管
对比剂浓度350或370Img/ml 对比剂注射速率3-4ml/s、 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间:颅脑18-20s,颈动脉10- 15s, 主动脉20-25s,门静脉50-55s, 下腔静脉60- 70s,或使用造影剂跟踪出发扫描技术进行扫描。 病人血管的个体差异及扫描医师的经验及设置。
2、扫描参数的选择: 扫描采集层厚2-3mm,螺距3或3.5,扫描时尽量可能缩 小扫描野,以免影响分辨率;扫描后将重建间隔缩小为 0.5或1
MPR显示胸 主动脉
MPR显
示椎动 脉
MPR显示腹 主动脉及 左侧髂总 动脉001
• 2、最大密度投影(MIP):001
• 是把扫描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以操作者选定的方向 作为投影线,在该投影线方向,三维数据中的最高密度 体素投影到一个二维数据中,其余体素则被删除。MIP 可以从任意角度投影。主要用于观察血管钙化情况。
• 病例:患者男, 61岁,头晕。 直窦与横窦交 汇之窦汇及左 侧横窦静脉血 栓。直窦与横 窦交汇之窦汇 及左侧横窦见 斑片状低密度 充盈缺损影。
病例:患者女, 81岁,头晕头 痛6天,动脉 硬化,血管狭 窄状态。右侧 颈内动脉虹吸 段及大脑中动 脉水平段管腔 狭窄。
病例:患者女, 55岁,右颞 叶、右枕叶、 左侧小脑多 发脑软化灶。 右侧大脑中 动脉M1段狭 窄,狭窄程 度约50%, 远端分支细 小,右侧大 脑前动脉A1 段缺如,远 段由对侧大 脑前动脉供 血。
丘脑区可见一异常扭曲血管团,其分别由左侧大脑后动脉发 出两根分支供血及两根粗大的大脑大静脉引流向直窦,
病例:患者男, 25,抽搐、 头晕1天。 左顶叶脑膜 瘤。左脑膜 动脉供血。
• 病例:患者男,64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始缺失。
• 病例:患 者男,16 岁,左侧 乙状窦血 栓。左侧乙 状窦血栓见 不规则低密 度充盈缺损, 其中央见条 状高密度影 并与静脉影 相延续。
• (二)基本原理:CT血管成像技术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 001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 (理想状态是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内血管腔对比剂充 盈均匀,处于平台期)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然 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 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三)、影响CTA血管成像质量要素001 1、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