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与规矩

爱与规矩

在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上,你是否也苦于“道理都知道,却做不到”的尴尬状况?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几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代替孩子的成长、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妨碍孩子的成长。

培养有道德、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庭比学校和社会更具有优势,更负有决定性的责任。

因此,每位现代父母,一生中至少需要接受一次良好的亲子教养教育。

家庭教育应把实践、体验和创造融于日常生活中,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首先要求父母自身培养起良好的情绪技能,同时掌握一套有效的亲子教养技巧。

这次的CCEO邀请到了知名的心理学家史爱平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与孩子的规矩和爱。

爱和规矩的现状*爱和规矩哪个更难*爱或规矩还是爱和规矩除看书外,反醒你父母的教育爱和规矩什么是爱什么是规矩怎样爱孩子怎样做规矩这里王博士提到了Baumning的父母教养方法理论满足需要与坚持原则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中国的父亲总是爱得太深沉,很少表扬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表达出来,爱的缺失和不完全会造成许多问题。

教育孩子的原则*体现规矩的爱:爱一定要体现规矩*带有爱的规矩:有力量的一定是带有爱的规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差异西方: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所以西方在独立能力和尊重孩子方面做的非常好。

---独立能力:孩子从小就不和父母睡在一起,培养孩子的独立---尊重:培养过程很尊重孩子。

基督教中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弟兄姊妹,所以父亲与孩子也是弟兄。

中国:中国的观点是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牺牲自己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话。

规矩必须从出生时就开始做*孩子出生前家庭环境的营造*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规矩---吃的规矩:定时吃---睡的规矩:从小独立睡接下来的一段视频讲的就是一个外国妈妈因为没有让宝宝从小养成独立睡的习惯,到宝宝2、3岁时想让他独立睡就非常难办。

视频上那个孩子因为不愿在小床上独自睡,一遍遍地从床上爬下来(这是那种四周都有高高的围杆的那种宝宝床),妈妈只是守在床边,不与他做任何的交流,当孩子爬下来,会把孩子再次抱回到床上,妈妈想让他知道:他必须自己睡在小床上,这是规矩。

最后孩子只是坐在床上哭,哭着哭着头一歪就睡过去了。

这个过程持续了25分钟,但对他妈妈来说是象是过了一年,当时孩子哭,妈妈也哭,那场景真的让人非常心痛。

这就是没有从小做好睡的规矩所付出的代价。

(其实中国的孩子一般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和父母分床的,那个时候分床一切也都很顺其自然,当然那一定也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

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

*产生语言后的行为规矩*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的影响(最新的研究发现)*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长大后的规矩:孩子可不可以打?没有专门的著作讲该不该打孩子,但是中外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谚语1.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2.美国:Spare your rod spoil your kid3.圣经“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王博士的观点:1.孩子可以打2.应该打*有效的处罚手段*符合社会规范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3.但你要会打打孩子的艺术1.前体之前提: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

你是因愤怒打孩子吗?是因规矩打孩子!愤怒时是发泄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在孩子肉体上是犯罪。

2.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给自己时间冷静*规矩在施打者之外规矩在父母之上,在施打者之外,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父母只是执行者,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震慑力。

如古代的家法:尺子。

家法有震慑力。

3.打孩子前要语言交流不是爸爸打你,是爸爸不得不打你。

爱和管教的高度统一1.家庭内的统一:父母统一(严父慈母)严父里带爱,慈母中带规矩不能当孩子的面对对方提出异议,这样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2.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时期的规矩和爱要统一案例:赔礼道歉的故事一女孩从楼上把西瓜皮扔下去,正好把停在楼下的汽车窗玻璃砸碎了,别人都不知道是谁扔的,如果父亲想把这件事瞒过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亲不是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而是和孩子一起去,一起去承担责任,但是道歉时谁先开口?如果孩子能说可以,但是很多孩子是不会说的,所以大人先开口:对不起,是我们家孩子做的。

这句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

不要说:是她做的。

这样把孩子和家人隔离开来是不能体现规矩和爱的统一的。

要让孩子对规矩敬畏,而不是对人。

3.体现爱的管教和体现管教的爱。

爱和规矩的原则*管教孩子,自己先被管教*带有规矩的爱和体现爱的规矩*规矩从出生开始,越晚代价越大*按孩子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介绍了苏菲云博士和她的家庭交流的重要性*交流是爱的通道*交流是规矩的手段*交流是累积效应:给爸爸们的忠告-先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能被你带领。

一次载入史册的交流一位真正的马语者-Monty Roberts视频短片从小生活在马场的Monty Roberts 认为传统粗暴的驯马方式不仅耗时长,而且对人与马的感情造成了伤害。

他尝试用与马沟通的方式来驯服野马,把传统的二周到一个月的驯马时间缩短为几天。

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在Monty 62 岁时,他决定到大自然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 全程跟踪进行了拍摄。

Monty Roberts 在野马群中选择了一匹马,当它与马群分开后,Monty一直想接近它,跟踪这匹马24个小时,跑了166公里,紧紧跟着它,直到它对他放松了戒备,慢慢减下速来,最后终于停了下来。

Monty Roberts 不时地抚摩它,以马的方式鼓励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整个过程只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

Monty对我们的启示(这段是博主按自己的理解写的,不是原话)在这个视频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Monty Roberts 骑着马一直紧紧跟随着那匹野马,追了一天一夜,对一个62岁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Monty坚持了下来,一直在尝试与野马沟通,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停下来,他才慢慢地靠近它,与它交流,给它鼓励,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直到真正在驾驭它。

教育孩子和驯马道理很相似,就像Monty对待野马的耐心,我们也要对孩子多关注和观察,了解和理解孩子,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有时我们的家长就是缺少这份耐心,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迫于无耐,只有用他们的方式去解脱自己,可让家长苦恼的是:孩子为什么总是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我们这些家长确实也该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了:Monty 能够驯服野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通马性,了解马,爱马。

那么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多了解孩子和更多地爱孩子呢。

我们的很多家长常常只爱孩子可爱的时候,其实不论孩子可爱不可爱,我们都要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这才是真正的爱。

Monty驯马的故事还没有完,一年后,Monty带着这匹野马回到了当初发现它的地方,那里还是那群野马,当Monty把缰绳和马鞍从马身上拿掉后,马头也不回的走了。

但是Monty相信它会回来,所以在原地等着,等了一天一夜,当Monty准备放弃的时候,它回来了,当它看见Monty还在等它的时候,它边跑着边跳着边叫着回来了。

Monty彻底改变了马的心,而不是行为。

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细节规矩爱——读《优秀是教出来的》之感从细节入手提高人的质量,这是克拉克先生给我的宝贵启示,二十一世纪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世纪,反思我们的教育,发现我们常常是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就像无数个最小自然数相加的结果是无穷大一样,无数个细节相加就是整体,忽视细节就会导致整体的缺失,回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路的差距,楼的差距,交通工具的差距,而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上述差距在逐渐缩小,人的质量(人的素质)差距成了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人的质量呢?在这个时候,细读《优秀是教出来的》,那种期望之中,意料之中的惊喜,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顿然而生,美国优秀教师克拉克所著的这本书里的55个小规矩,55个细节,55种爱,55个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提高人的素质意义非同一般,与其称赞克拉克先生的用55个小规矩来帮助、培养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奇迹,倒不如学习他用爱在教书历程里制造惊喜,制造令孩子难忘的经历。

克拉克先生是一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他能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他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有则寓言:智慧、成功和爱这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自己家中做客,天使说:“我们三位只能去一位,你回家商量一下,看选择我们中的哪一位?”母亲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爱请到家里,母亲问:“哪一位是爱?请进来吧!”爱起身向屋里走去,但智慧和成功也跟着进屋,母亲很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我们两个都是跟着爱来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智慧和成功。

”原来有爱就有一切,教育同样如此。

爱在哪里?爱在小规矩里,爱在细节里,优秀是教出来的,让我们爱着孩子去创造教育奇迹吧!今天敉爸和敉妈到建国门xx酒店听了王涛博士的一个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讲座,受益很多,觉得很有必要把王涛的讲座写下来,和博友们共享。

(赞:敉爸敉妈很有共产主义精神!掌声雷动)先说说王涛。

王涛祖籍浙江宁波,从他祖父的祖父(他介绍自己的时候只提到这里,再往上他没说)就是读书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

在国内读完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到美国,于哈佛大学教育系攻读了博士学位,现在是金宝贝专家团儿童心理学著名专家。

王涛博士这次讲座的主题就是“爱和规矩”。

他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规矩要出生开始做,规矩中要有爱,爱中要有规矩,给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上规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