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概论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概论

1.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 的感觉信息在0.25—2秒钟以内的记忆。 2. 短时记忆: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即所获得的 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一分钟、识记后立即 再现、再现后就不再加以保持。贮存信息的数 量是7±2个组块(即5-9个项目)。 3. 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 终身的记忆。(任何信息只要加以足够的复习 都可以形成长时记忆)
(3)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 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②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 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 识别出来。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 中重现。 ( 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 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五、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 度方面的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
第三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概论 记忆
三、记忆的种类(重点)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种类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概念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适用人群
画家、建筑师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表演艺术家 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
数学家、思想家
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
运动员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的内容在记忆系统中 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 保持、提取是否精确的特征。
2、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 反映出来的特征。(记忆的准备性是上述三种 品质的综合体现,上述三种品质只有与记忆的 准备性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四、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 (一)识记—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记忆的首要环节)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将识记分为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 力的识记,也称不随意识记。 特点: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 片断性。(这类记忆是所有记忆中最大量的。) (2)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 记,又称随意识记。 特点: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 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
六、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 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 象。(表象和再认、再现有区别)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2、根据理解的程度,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 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特点:这种识记的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容易遗忘,但准确性 高、使用面广,仍是识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种类。
(2)意义识记:又称为理解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 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特点:这种识记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又往往运用已 有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了识记的效率和巩固性。
总结:研究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在学习或教学过 程中,应将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二)保持 1、概念:保持是指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 取就叫做遗忘。 (2)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 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 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 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