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区第38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
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
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
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
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
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
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
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
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
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张岱《陶庵梦忆》C.老舍《骆驼祥子》D.陶渊明《桃花源记》4.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了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4分)5.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一9题。
街灯不语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
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询倦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我立在窗前。
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
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
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别透。
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大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
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
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
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
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大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
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
伶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
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大阳.意思是说犬阳生了俩孩患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构楼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吸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
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
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时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
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街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
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尿,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
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
人们掀开冥床。
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
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
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
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
白灯笼熄了。
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
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横批:沉默是金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
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娜地走向我的家。
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燎亮,那样有力。
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
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旬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检回家去.当了柴烧。
我忽然觉得。
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