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整合性行为模式

理性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整合性行为模式


此三種概念在決定動機時可能會因不同的行為 或人而有所不同,因此,要設計有關行為影響 意向的問卷,首先要決定受態度、認知規範 以及個人動力等的影響程度。
IBM和TRA/TPB在多樣行為和人口的應用
不同的行為、基準、功能和控制信念會影響 一個人的動機而導致不同的行為。 一些重要的信念對於不同的行為,在不同的人群 是會不同的。 Fishbein不斷強調雖然問卷可以代理辦公和發展 測量態度、認知規範、自我效能,和認知控制, 但卻不能從行為和人群中辨認正確的信念。 TRA、TPB和IBM原先是設計被用於西方國家, 不適用於其他文化,但可以經過誘導修改的過程 使其能被是用於其他文化。
TPB假定意圖有三個因素:態度、主觀規範和 知覺行為控制 這三個相關聯的因素是隨著行為和人不同而變化 根據TPB,知覺行為控制亦受控制信念(contro; beliefs)與知覺力(perceived power)影響 擁有強烈促進(阻礙)行為發生之因子存在的控制 信念會有高(低)度的知覺行為控制 少數研究利用控制信念和知覺力的基本測量做 實驗知覺控制
後果評價
行為結果或歸因的 好或壞 評價 +3到-3
指示物(參考對象) 贊不贊同
體重增加視為 不好的後果
規範信念
贊同或不贊同 醫生覺得戒菸 +3到-3 比較好
遵從動機
是否遵從參考對象 可能或不可能 同不同意醫生 的想法 1-7 說的話
計畫行為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計畫行為論(TPB)是理性行為論(TRA)的延伸 Ajzen依據TRA再增加知覺行為控制,說明行為會受 到超出個人控制以外的因素所影響 Ajzen主張當個人的知覺行為控制愈強烈時,他從事 某行為則愈有可能 個人的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意向或行為表現 有了態度與主觀規範之後,個人對於某某行為表現感 到簡單或困難便會影響他的行為意向
理性行為論/計畫行為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Planned Behavior)
行為改變是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如果個人認為 自己應該出現此行為,此行為就會產生 經過邏輯思考後,我有這樣的行為意向 (intention to act ),就去採取此行為。(非受到外 在環境的影響)我想,所以我去做! 行為意向愈高,Take action的機率愈高 任何一個人,今天會出現行為,是因為他有這樣 的intention
態度
『態度』是由行為的結果或起因所產生的 『行為信念』所決定,取決於對行為結果的評價
意向
『意向』只個人想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 個人對 某一行為的意向愈強,代表他育有可 能去從事該行為
行為意向 可能從事之行為
可能或不可能 戒菸與否 +3到-3
行為結果或歸因的 可能或不可能 戒菸後體重會 行為信念 相關信念 +3到-3 增加
整合性行為模式(Integrated Behavior Model)
四個組成要點影響行為:
即使一個人有強烈的行為意向,還是需要知識和 技巧來讓他選擇行為。
應該使環境對行為的阻撓降最低。 行為要對當事者有意義。 經驗促成的行為可養成習慣,所以意向的重要性 決定行為個人表現時就較沒這麼重要。
藉由以上的要點來看,行為的促成可能因:
行為意向: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意願與可能性。 態度:個體對執行某種行為所抱持的態度,正面 或負面的評價。
主觀規範:個體從事某種行為時感受到的社會 壓力,對指示對象贊同或不贊同,會影響此人 對指示對象是否依從,影響其行為,也就是個體 所在乎的人,如家人或同儕對此行為的評價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規範信念:指社會環境對個人行為意向的影響, 個體會採去某些行為,完成他人給 予的期待。
例如:家人、女友都不喜歡煙味,希望我不要 抽菸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依從動機:個體對其他人或團體的依 從程度。
例如:我在不在意我周遭的人 (家人、女友、朋友等) 的意見
是否有強烈動機以及是否有知識和技巧。 沒有嚴苛的負面環境。 行為對個人有意義。
行為者表現出明顯行為。
影響行為意圖的三種概念:
行為態度 認知規範 個人動力
個人動力又包含:
自覺控制:個人能否察覺到行為表現,此行為能力 通常受到不同環境因素影響。 自我效能:受能力、信心而影響表現行為,進而去 面對不同的障礙。
由分析數值來的數據,使其可以了解及預測行為。
支持TRA&TPB的證據
TRA的名稱會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只著重在 「理性」,這是不對的。TRA的基礎假設理性 行為是促進個人行為動機的要素。 此理論建於,個人的行為、規範、和控制信念 決定於人的態度、知識量,和關心程度等是否和 理性、邏輯、準則有關。 TRA&TPB被用來解釋不同有關健康的行為, 含運動、吸煙、藥物使用,和HIV/STD的預防行 為、產前檢查、臨床醫生有關預防的提供等。
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985年Ajzen提出“知覺行為控制”與 TRA 結合而成計畫行為理論(TPB) 認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 三方面皆會影響個人行為意向,進而 影響 其行為。
外在環境因素不是個人意志可主導或控制的, 但卻可能影響個人對採取某行為之決定。 知覺行為控制由控制信念對某行為形成之促進性 與障礙性是否存在做決定,並透過知覺力的加重 或其他因素影響,以促進或抑制該行為。
關於對於TRA和TPB的記載,其他人口、性格、 態度、個人差異等變因可能會被聯想到行為, 這些影響在這些理論當中是次要的。 特定的族群較有可能比其他族群致力於某些 行為,一些個體在特定的團體裡可能較其他 團體的人抱持樂觀的信念並且表現於行為。 使用TRA/TPB/IBM最重要的步驟為實行 無限制的誘導面談,以確認相關行為結果。
TRA和TPB架構的測量
依據程度不同利用5到7分的量表。
測量態度、主觀規範,解釋行為意向,
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會影響行為意向和 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設計與分析測試TRA&TPB
橫斷面研究過去時常來測試TRA&TPB,但是會 缺乏預測性和無法了解先前的行為,因為無法 知道舊的動機和行為。
用回歸和結構方程式來分析TRA&TPB的關係。
行為信念:個體認為執行該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的 信念。
例如:吸菸後易得肺癌,所以…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會得到的價值回應。
例如:如果我得到肺癌,我怎麼看待這個結果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理性行為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Fishbein(1967)提出理性行動理論(TRA) TRA為行為的前置因素為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 又受「行為的傾向態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或「行為的主觀標準」(Subjective Norms Toward the Behavior),二者或其中之一 的影響
面談時,當事人須回答下列四種問題:
表現行為時的感覺(正向或負向) 行為後的結果特徵(正向或負向) 行為時的人或群體是否遵從指示者 環境會抑制或促進行為表現的容易或困難
表4.3
在規範信念中非常清楚且合理地,對固定伴侶 使用保險套方面,伴侶是最有影響力的。然而 其他兩個信念較不易看出哪個是最重要的。
講師 :劉潔心
前言
理性行為理論和計畫性行為理論,其理論 建立在可能表現特定行為的行為意向。 理性行為論和計畫行為論考量態度、主觀規 範,而TPB加上知覺行為控制,由上述三者, 解釋許多範圍的行為意向變化, 並且可以預測不同的行為(如:健康行為) Fishbein等人近年把TRA與TPB在加上其他 行為理論,提出整合性行為模式。
行為改變是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如果產生的信念 促使人出現此行為,就會產生該行為。 個體經思考後產生行為意向,使其採取行為, 不受外面因素影響。故行為意向越高,採取行為 的可能性越高。 TRA認為行為意向受到態度、主觀性規範影響。 而行為意向會進一步影響行為。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PB簡圖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1967年Fishbein提出理性行為論,經由一系列的 研究發展出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令人信服 的關係。 理論基礎源自社會心理學,探討態度、意向及 行為三者間的依存關係。 1975年Fishbein & Ajzen解釋行為中面對物體的 態度和面對行為的態度。 1980年Fishbein & Ajzen清楚定義行為中潛在的 信念、行為意向與其測量方法,建立理性行為論 完整的架構。
四個主要要素
理性行為論主要是探討『信念』(行為信念、 主觀信念)、『態度』、『意向』、『行為』 之間的關係 Fishbein區分信念、態度、意向、行為的定義及 用特定的方式去度量四個要素的數值
信念
『信念』代表一個人的行為意志力控制,對於 某事可有的結果所產生的看法。也就是說行為的 產生,是由一個人經過友邏輯思考的信念產生 之後,選擇了要或不要或其他的決定,之後才去 採取的行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