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基础知识入门

马铃薯基础知识入门

马铃薯入门基础知识1.名称渊源2.历史起源传入中国传播世界3.马铃薯形态特征(1)根(2)茎(3)叶(4)花(5)果实与种子1.名称渊源根据科学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

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

即2n=24,2n=36,2n=48,2n=60和2n=72等种。

栽培品种为四倍体2n=48马铃薯品种。

2.历史起源传入中国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安第斯山区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约在1570年被西班牙人带回本国,而后传遍欧洲各地。

约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朝末年)有外国传教士把马铃薯带入我国,在中国约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现已遍布全国,由于其分布广泛,除了马铃薯学名外,各地还有许多土命,如北方的土豆、地蛋、山药、山药蛋等,南方的荷兰薯、洋芋、番芋、洋山芋等。

传播世界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

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

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

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

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3. 马铃薯形态特征马铃薯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经济性状是密不可分的。

一棵马铃薯是由根、茎(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块茎)、叶、花和果实等组成。

1.根马铃薯的根是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器官,同时还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不同繁殖材料所长出的根不一样。

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生的根,呈现须根状态,称为须根系;而用实生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生长的根,具有主根和侧根的区别,称之为直根系。

生产上主要是用无性繁殖生产,主要使用块茎种植,因此重点叙述一下须根系。

须根系分为两类。

一类由初生长芽的基部靠近种薯处,在3~4节上密集长出的不定根,叫做芽眼根。

它们生长的早,分枝能力强,是马铃薯的主题根系。

虽然是先出芽后生根,但是根比芽长得快,在薯苗出土前就能形成大量的根系,靠这些根的根毛吸收养分和水分。

另一类是在地下茎的中上部节上长出的不定根,叫做匍匐根。

马铃薯的根系是白色的,老化时变为浅褐色。

大量根系斜着向下,大部分在30厘米左右的表层。

一般早熟品种的根系比晚熟品种的根系长势弱,数量少,入土浅。

马铃薯根系的多少和强弱,直接关系着植株是否生长得健壮繁茂,对块茎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根系生长状况如何,除不同品种不一样外,栽培条件是决定的关键。

土地条件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翻得深耙得细(粉垄耕地方法可以高产),通气透气好,墒情及地温适宜,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加强管理,配合深种深培土,及时中耕松土,增施磷肥等措施,也都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尤其是对匍匐根的形成和生长特别有利。

2.茎马铃薯的茎,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和不同的作用,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等4种。

(1)地上茎马铃薯地上茎的作用,一是支撑植株上的分枝和叶片;更重要的是把根系吸收来的无机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至叶片里,再把叶片光合作用制造合成的有机营养物质,向下运输到块茎中。

从地面向上的主干和分枝,统称为地上茎。

它是由种薯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成的枝条。

其高度一般是30~100厘米,早熟品种的地上茎比晚熟品种的地上茎矮。

在栽培品种中,一般地上茎都是直立型,很少见到匍匐型,只是在生长后期,因茎秆长高而会出现蔓状倾倒。

茎上节间明显,但节间长短与品种、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及光照有关。

茎的颜色为绿色,也有的品种在绿色中带有紫色和褐色。

(2)地下茎地下茎是种薯发芽生长的枝条埋在土里的部分,下部白色,靠近地表出稍有绿色或者褐色,老化时多变为褐色。

它的身上着生根系(芽眼根和匍匐根)、匍匐茎和块茎。

地下茎节间非常短,一般有6~8个节,在节上长有匍匐根和匍匐茎。

地下茎长度因播种深度和生长期培土厚度的不同而有不同。

一般10厘米左右。

如果播种深度和培土厚度增加,地下茎的长度也随着增加。

(3)匍匐茎马铃薯的匍匐茎是生长块茎的地方,它的尖端膨大就长成了块茎。

叶子制造的有机物质通过匍匐茎输送到块茎里,可以把匍匐茎比喻成胎儿的脐带。

匍匐茎是由地下茎的节上腋芽长成的,实际上是茎在土壤里的分枝,所以也有人管它叫匍匐枝。

一般是白色,在地下土壤表层水平方向生长。

早熟品种当幼苗长到5~7片叶时,晚熟品种当幼苗长到8~10片叶时,地下茎节就开始生长匍匐茎了。

匍匐茎的长度一般为3~10厘米。

匍匐茎短的结薯集中,过长的结薯分散。

它的长短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早熟品种的匍匐茎短于晚熟品种的匍匐茎。

一般1个主茎上能长出4~8个匍匐茎。

如果种的浅,坑太小,培土薄,或者土壤湿度大,它就会露出地面,长出叶片,变成普通分枝,农民把这种现象叫做“串箭”。

出现这种现象就会减少结薯个数,影响产量。

因此,深种深培土能保证地下茎的长度和节数,为匍匐茎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长出足够数量的匍匐茎,以增加有效块茎的数量。

(4)块茎马铃薯的块茎就是通常所说的薯块。

它是马铃薯的营养器官,叶片所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绝大部分都储藏在块茎里。

它是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我们种植马铃薯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收获高产量的块茎。

同时块茎又能以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所以人们在生产上使用块茎作为播种材料,把用作播种的块茎叫做种薯。

这是马铃薯与禾谷类作物用种子播种大不相同的地方。

马铃薯的块茎,是由匍匐茎尖端膨大形成的一个短缩而肥大的变态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但是块茎没有叶绿体,表皮有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黑色等不同颜色。

薯皮的颜色为白色黄色粉红红色紫色黑色皮里面是薯肉,营养物质就储存在这里,薯肉因品种不同而有白色、乳白色、浅黄、中黄、深黄、部分红、深红、部分紫、深紫色、黑色等不同颜色。

块茎薯肉颜色为:白色乳白色浅黄色中黄色深黄色部分红部分紫黑紫色红色块茎上有芽眼,相当于地上茎节上的腋芽,芽眼由芽眉和1个主芽及两个以上副芽组成,主芽和副芽在满足其生长条件时就萌发,长成新的植株。

芽眉是退化小叶残留的痕迹,不同品种的芽眉也不同。

芽眼的颜色有时和表皮相同,有的不同。

不同品种的芽眼,有深浅并凸凹的区别。

块茎形状不一,有圆形、短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型和极长形等。

块茎有头尾之分,与匍匐茎连接的一头是尾部,也叫脐部;另一头是头部,也叫顶部。

顶部是匍匐茎的生长点部位,芽眼密集。

最顶部的一个芽眼较大,里面能长出的芽也较多,叫做顶芽。

顶芽萌发后,生的壮,长势旺,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

块茎侧面芽眼中长出的芽叫侧芽,尾部的芽眼较稀,所长出的芽叫做尾芽,他们的长势都弱于顶芽。

块茎表皮有许多皮孔,这是与外界交换气体的,也就是呼吸的孔道,名叫气孔。

如果土壤疏松透气,干湿适宜,皮孔紧闭,所长块茎的表皮就光滑;如果土壤粘湿、板结,透气性差,所长块茎的皮孔就膨大并且突出,形成白色的小斑点。

这虽对质量没有影响,但为病菌的侵入开了方便之门。

块茎形状:圆形短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形极长形3.叶马铃薯的叶子和其他绿色植物的叶子一样,它的叶绿体吸收阳光,把根系吸收来的营养和水分,以及叶片本身在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制造成富有能量的有机物质(糖分、淀粉、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些有机物质,通过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被输送到块茎中储藏起来,供应根、茎、叶、花等生长时的利用。

所以叶子如同动物的胃一样,把摄取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叶子是马铃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主要器官,是形成产量的活跃部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使植株生长一定数量的叶片,以形成足够规模的有机物质的制造工厂,才能源源不断的制造出营养物质,保证块茎干物质的积累,使生产获得丰收。

马铃薯花色白色红紫色紫色蓝紫色蓝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