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现状及展望 20101200130 王英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现状及展望 20101200130 王英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的现状及展望姓名:王英杰 20101200130单位: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10工造一班[摘要] 世界各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

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和两个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中国和东盟成功的组建了自由贸易区,并且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保持高速增长。

虽然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仍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自由贸易区前景意义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它是一项互惠共赢的经贸合作,对实现本地区共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介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发展现状,又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充分论证,最后展望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1)从地理上看,东南亚对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东南亚地处太平洋西南的黄金水道,内有连接欧、澳的海上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堪称我国经济安全的生命线。

该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海洋生物,21世纪公认的11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有8个在亚太。

(2)从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美、日、欧盟至今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足以说明他们对我国的“和平崛起”仍保持打压心态。

北面“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基本上是政治和安全领域,经贸合作规模不大;而东面的日本和西面的印度,历史积怨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中枢,但咯喇昆仑高原的阻隔和恶劣的气候使其地缘优势的发挥有限;我国真正可以施加影响的地区是近邻的东盟10国。

(3)对开发我国西部意义重大和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云南等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就从边区变成了贸易的重要枢纽。

这对开发西部,实现东部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加大制造业对东盟投资的力度以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边际产业”。

但把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级的东盟体的国家,则可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可以规避贸易摩擦。

(5)为了团结一致,共同进步,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目前世界竞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有进一步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的危险。

中国和东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迎接挑战。

对东盟而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也是必要的:1)东盟需要中国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盟内部市场狭小,因此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

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2)对于东盟而言,建立CAFTA可以弥补东盟的脆弱性从欧盟和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范例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内部客观上需要有核心力量。

而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核心国的角色。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促进因素以下因素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1)我国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保持了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在南沙问题中谨慎妥善处理,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

(2)我国不但与东盟具有地缘上的亲和力,而且全世界约3000万华侨中约70%以上居留在东盟各国,其经济实力也约占全球华侨经济资源的70%以上。

他们是一直促进贸易区合作的重要力量。

(3)1993年l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

(4)我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产品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1. 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发展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

东盟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双方进出口额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随着协议的签订,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

2005年7月以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首批744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20%左右,中国对东盟6个老成员国平均关税降到了8.1%,甚至比最惠国平均税率还低1.8个百分点;按照自由贸易区建设计划,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

经过数年发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已经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058.8亿美元,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927.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倍。

近10年来,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

2011年达36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互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截至今年2月底,双方相互投资金额累计超过87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稳步推进,在2010年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倡议成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目前落实情况良好,有力地支持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又提出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要达到5000亿美元的新目标。

2.双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频繁。

1991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琛首次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

1994年,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

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正式对话伙伴。

1997年底,东盟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9年,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达到高潮。

高层的频繁互访使中国与东盟之间消除猜疑、增进了解、加深信任、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

3.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得到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的庞大的统一市场,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全球总额的10%,成为仅次于美、欧、日之后的全球第4大支柱。

这将极大的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在世界事务中的筹码和发言权。

4. 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为双方带来明显的优势从贸易方面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

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中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为其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在自然资源、工业制成品、技术、旅游和劳务方面形成很强的互补性。

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而具有优势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

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

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东盟国家较早形成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处于相对弱势。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亚太地区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区域内的贸易量不断增加。

由于地理上的联系和优势,中国西南部省份将会与东盟成员中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甚至泰国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增加双方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往来。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中国和东盟虽然成功的组建了自由贸易区,并且经贸往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1.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台湾的经贸关系为避免被区域经济合作“边缘化”,台湾积极推行“南下政策”,亟欲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

尽管东盟在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上,顾忌台湾问题,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仍然在不断扩大。

2.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以及某些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东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作为东亚区域内传统重要势力的美国和日本决不甘心被夺去“风头”,今后更多的介入和干预是必然的。

3.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对流入东盟外资的分流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等言论泛起。

4.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摩擦和矛盾归结起来,东盟内部成员国间存在历史积怨和领土主权争端,成员国内部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差异三类矛盾,这影响了东盟成员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也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

5.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巨大不利于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人均GDP相差约70倍,这影响了中国-东盟的合作。

比如,中国和东盟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就要分别和各个成员国谈判,根据各国的国情,条款有所不同。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获得经济效益1. 贸易规模将显著增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减少,将会极大地刺激成员间相互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及区域外贸易的发展。

另外,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有相当部分的贸易是跨国公司的产业内贸易,在产业链的作用下,一个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增加,将会导致它从其他东盟国家的进口额增加。

例如,新加坡出口到中国的电子产品数量越多,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零部件也就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