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

第一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内在动因及发展进程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存三个关税时间表:一是根据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中国与10个东盟成员国于 2003年7月1日起实行WTO最惠国关税率,包括7个WTO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泰国和缅甸)和3个非WTO东盟成员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二是《框架协议》同时规定“早期收获”方案,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将降到0;三是根据2004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2010年中国和原东盟 6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和泰国)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与东盟新成员国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是2015年。

‘1.1.1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关税减让分为常规贸易商品、敏感性商品和高敏感性商品。

中国和东盟承诺将从2005年7月起至2010年5年间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贸易关税,7000种常规贸易商品的关税将减至0至5%。

取消大部分双边贸易关税的同时做了灵活的安排,留有大约500个贸易项目处于关税保护之下。

中国和每个东盟国家被允许列入“敏感性商品”清单的项目最多只有400个,同时至多可以保留100个项目作为“高敏感性商品”,但即使是这样这些商品也会逐渐大幅降低关税。

1.1.2早期收获《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早期收获”作了规定,产品范围包括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鱼、乳品、其他动物产品、活树、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坚果。

关税减让时间最迟在2004年初开始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并于2006年取消全部农产品关税。

1.1.3 原产地规则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享受减免关税待遇的产品必须是"东盟产品",所谓"东盟产品"即该产品累积自制率(在东盟内一国或多国)必须达到40%以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可以参照 CEPT原产地规则以累计的附加价值法为基础,同时对敏感产品如纺织品、成衣和电子产品辅之以重要工序法和税则改变。

另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来料加工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使一部分产品不能享受优惠。

当地成分标准的确定是此种原产地标准的关键。

一般来说,当地成分或附加价值要求越高,会越有效地防止区域外产品享受自贸区的优惠,促进区内贸易增长,但也可能造成对区外产品的贸易壁垒,产生贸易转移;当地成分或附加价值要求越低,则越可能增加区外产品通过简单加工享受自由贸易区优惠的机会。

这一比例是新加坡提出的,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60%的自制率相比偏低,但它是根据东盟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因为这样可以吸引外资参与东盟的生产。

有利于我国来料加工为主的产品出口,但可能会减少建立自贸区对跨国公司市场型投资的激励。

如果通过简单加工就能获得原产地证明,就不一定需要投资设厂取得。

1.1.4 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任何产品的进口或者对任何产品的出口或出口销售采取的数量限制或禁止,缺乏科学依据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

但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1.1.5 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业自由化的基本原则是在 WTO 服务贸易总协议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彼此间服务业合作,减少服务业贸易限制,在服务业自由化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所拓展。

中国和东盟国家适当放宽服务业贸易限制,特别要加强旅游服务、分销服务、商务服务方面的合作,对金融、保险和电信等服务业将按照 GATS 规范和 WTO 承诺稳步推进。

服务贸易的规定大致应包括: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非歧视待遇、设立营业处的条件、数量限制、保留条款和限制条款等。

1.1.6实施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在便利化和标准化方面 , 东盟成员国间签署了“运输便捷化协议”( 简化区域内物品的通关手续 , 包括免除海关检查 );“相互认证架构协议”( 建立各种产品领域的相互认证机制 )等。

简化通关手续 , 实现快速通关不仅可以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产品测试和认证标准的统一也将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带来便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鉴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应积极参与电子东盟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制定统一的电子商务标准,调整和制定必要的法律条款和产业编码等措施,为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相互承认协议的达成将免除双重检验和认证的繁琐程序,缩短产品进入市场时间。

中国还可以与东盟在推行电子通关、统一产品测试和认证标准、检验检疫、商业惯例、协调竞争政策提供签证便利等更多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

1.1.7 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国会有不同的关税减让时间表。

比如,泰国率先提出与中国进行果蔬零关税贸易,双方同意于2003年10月1日起双方的果蔬关税减至0%。

越南也提出提前享受果蔬的零关税待遇。

2004年6月,中国又将原有的中泰两国果蔬“零关税”安排扩展到中、泰、新三国。

又如,2002年11月,中国宣布免除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债务,而且从2004年1月起,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的大部分对华商品的零关税待遇。

这样可以减少它们对华贸易逆差,也是中国帮助东盟新成员过融入一体化进程的具体行动。

为推进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已经落实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中方出资500万美元资助循公河通航问题,中方愿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三分之一路段。

中方对建设泛亚铁路继续持积极的态度,表示只要东盟最后确定选线方案,中方将尽快启动境内相关线路的修建或改造。

1.1.8 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其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1) 金融合作在10+3、10+1等框架内加强与中日韩的经济合作,包括建立诸如地区自助和支援机制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扩大东盟原有的基金规模,以提高成员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比如,东亚双边货币互换网络的筹建。

2000年5月,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财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通过了《清迈倡议》,将原来东盟之间的货币互换扩大到所有倡议缔结国。

这意味着在倡议缔结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及债券回购的网络,也即10+3国家在遇到国家收支困难及外汇支付危机时,可得到其他倡议缔结国的短期外汇支持,这将对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旅游合作中国和东盟都积极发展旅游业。

目前,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中国还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分别签署了政府旅游合作协定或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2年1月 23—25日,第一次东盟和中、日、韩(“10+3”)旅游部长会议在印尼日惹召开,这标志着(“10十3”)框架下的旅游合作正式启动。

(3) 投资合作促进区域内资本流动和增强对区外 FDI 的吸引力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框架协议的目标。

中国和东盟将在增加投资规则和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有利于资本自由流动的投资制度等方面加强合作。

自由贸易区吸引投资者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对于市场型投资,建立自由贸易区无疑扩大了外资企业的市场,在任何成员国投资的企业都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其他成员国的市场;另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提高了关联度高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外资企业可以在自由贸易区内配置企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除了在透明度、对外资在股权限制、本地含量要求、出口业绩要求以及利润汇出等方面放松限制,还应该为区域内技术流动、资本流动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提供便利。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 2010 年前对区域内所有成员国的投资者适用国民待遇原则,并向成员国开放所有产业 ,2020 年起则适用于所有投资者,并推动资本、熟练工、专家及技术的自由移动。

(4) 农业合作农业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双方在农业技术、农作物品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等方面存在十分明显的互补性。

2002年11月2日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农业中长期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农业方面的技术培训、高新技术和粮食安全等领域进行合作。

(5)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自宣布加强中国与东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以来,中方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出资500万美元,举办了通信技术与管理、人员交流、地震学、社会保障、农药管理、商务信息网、农业技术、湄公河船长和安全管理、交通管理技术、艾滋病实验室、媒体等研讨会和培训班,效果良好。

(6) 信息技术合作信息通信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双方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中国积极支持并参加“电子东盟”建设,加大对东盟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参加东盟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盟与中国已成立了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科技训练中心、科技研究和服务中心等,这些合作机制和机构将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技术合作。

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与东盟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12%,去年达到485亿美元,中方逆差137亿美元。

(7)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中国与东盟除了加强以经济为重点的合作外,还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如打击跨国犯罪、禁毒、防治艾滋病、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

中国已与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联合国禁毒署共同建立了六国七方禁毒合作机制,与东盟签署了《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行动计划》,与缅甸、老挝、泰国举行了四国禁毒合作部长会议,在禁毒技术和人员培训、替代种植等方面,中国给予了东盟北部国家大力支持。

在打击跨国犯罪方面,中国提出中国与东盟目前可重点建立高效的情报交流机制,并加强执法人员的交流和培训。

2002年5月,中方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提交了《关于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中方立场文件》。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与中国“10+1”首脑会议上,将反对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纳入中国与东盟合作议题。

2003年上半年,面对 SARS的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了合作。

中国与东盟于2003年4月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10+3”)卫生部长会议、4月29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东盟和中国首脑特别会议上,分别发表了《东盟与中、日、韩卫生部长会议关于SARS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特别会议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就防治SARS和重振地区经济与信心进一步加强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