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代表龙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代表龙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代表龙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

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中的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

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

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

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

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

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

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

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

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

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

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

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

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

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

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

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

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

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

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

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

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

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

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

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

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

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