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2010版教材页码,下同)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地位 4(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1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意义: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什么? (32-3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哲学基本问题 29(28)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是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人应与自然界怎样发展? (38)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开始出现了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两点法和重点论? 57(49)两点论是指以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中,要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67(66)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0.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3(32)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102-103)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式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1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6)1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47页(146)1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165(164)15.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148(147) 16.“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17.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8(44)18.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之结论的依据是: 221(217)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19.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272(268)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177(175) 国家制度21.实践为什么高于理论?实践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现在:任何理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51(46) 把握事物的度23.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52(47)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4.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129页(128) 劳动发展史2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54(153)27.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使价值构成发生变化,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保持不变 164-165(163--164)28.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167页(16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9.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 169(167)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3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3--54(50) 对立统一3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7(43) 对立统一规律3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52(47)3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论断的含义: 67(66)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二、重要概念34.马克思主义:2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克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5.主观能动性:41 (56)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36.物质:31(30) 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7.理性认识:70(68)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38.人民群众:131(130)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9.剩余价值:159 (157)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0.社会存在:96(95)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88(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三、重要原理4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1(46)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物质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的规律性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4--116页(112--11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44.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7--39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7--49(43--4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4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48--150(147-149)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作用 188---192(186--190)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