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课程名称:市场调研与分析Ⅱ学生姓名:乐游人班级:工业设计 111学号: **********指导老师:刘哥2014年4月2日市场调研与分析Ⅱ报告市场调研与分析时间:2014年3月24日——2014年4月11日市场调研与分析地点:南京市场调研与分析学生:乐游人市场调研与分析目的:调研南京的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设计,以从中学习传统的设计理念和传统设计元素;调研历史博物馆中各个时代产品的发展,以学习古人优秀的设计文化;调研南京宜家的产品和家具,以学习产品的创意开发和总结现在产品的设计方向;通过调研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启发自己的设计思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
市场调研与分析对象:南京博物馆、朝天宫、南京宜家家居、江苏省美术馆市场调研与分析方法:调研和分析调研对象的设计元素和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各调研对象的历史文化气息、产品设计韵味、建筑园林艺术和园林建筑的结构知识,调研工业产品的设计趋势与设计特征,拍摄资料图片或短片。
市场调研与分析内容:朝天宫——现称南京博物馆,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产品设计发展历史,体现了古人的先进的设计头脑和传统设计文化。
南京宜家——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的产品,一个具有前沿的设计思想和充满创意的地方,产品的创意开发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市场调研与分析调研报告:经过旅途车厢的喧嚣,在第二天的中午我们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地方——南京。
在调研期间我们调研了南京博物馆、朝天宫、南京宜家家居、江苏省美术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朝天宫和南京博物馆。
1.朝天宫:刚下火车,我们马不停蹄就来到了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朝天宫。
南朝时曾为总明观太学所在地,明朝时为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的场所,也是官僚子弟袭封和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
清代以前建造的朝天宫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期间。
今天的朝天宫古建筑群为战乱以后的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年-1870年)间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从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筑变成了儒家的文庙和江宁府学(江宁府学旧址则改为武庙,民国时期改为考试院,在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市政府一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南京朝天宫古建筑群开辟为南京首都高等法院;现为南京博物馆。
接下来我们又调研了朝天宫的建筑文化和设计元素,朝天宫为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
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朝天宫一直是南京的重要名胜。
明清之际,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宫。
文人雅士书写朝天宫的诗文,延绵不断。
朝天宫的建筑顶部两端往上翘,且在尾部用龙尾或者鱼尾代替,华丽的装饰使得朝天宫的建筑别具一格,楼梯扶手上莲花造型装饰体现出建筑的端庄高贵。
2.南京博物馆:博物馆的展厅主要以展览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器物为主。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从1.8万年前—距今5000年前),陶器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器物。
在最初的陶器造型中,主要是摹拟植物、动物、乃至人物进行造型活动。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这些陶器,都是以自然界的物体作为基本摹拟对象,或采用其全部,或取局部,或两三者各取一部分混合使用,以此成图1-2 朝天宫现存古钟图1-1 朝天宫棂星门图1-3 大成殿 图1-4 楼梯扶手形。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造型能力又有了巨大的提高。
根据生活的需要,逐步摆脱了对具体形态的摹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造。
陶器造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
到了石器时代的晚期,由于新工艺——快轮工艺的出现,使陶器的形制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
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
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以后,统一度量衡,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开始钱币或者陶器等设计和生产就有了一定的标准,汉朝建立以后,国家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代在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图2-3 西周夔纹铜匜图2-1 石斧 图2-2 陶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但是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战争是科技最好的催化剂”。
这一时期有不少的科技发明,比如传说当中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
但是这些毕竟都只是传说而已,同时期有个大发明家马均,虽然声明不显,但的的确确发明了不少东西。
在陶器装饰上面也有所改变。
总的来说,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并且战乱不断。
因而这一时期的整体器物造型就没有像秦汉或是盛唐时期那样或生动壮阔,或奢靡华贵,显得比较平庸了一些。
但是并不能说就没有特色之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涌进中原地区,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也反映在当时的器物上面,更多的融入了异域特色。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巅峰的时期。
这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器物方面。
唐代的典型器物唐三彩的造型有自己的特点,它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瓷器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图2-4 秦陶壶 图2-5 秦货币图2-4 人面陶壶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
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
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
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唐三彩中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
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达到最顶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皇家器物上更可以看出中央皇权的煊赫。
自古以来,玉玺就是皇权的象征,皇帝将其视作在国家的象征物,其治理天下的凭证。
清代尤其如此,乾隆皇帝曾制作了25方玉玺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使用的国宝。
清代玉玺均有碧玉制成,上方以龙钮装饰,刻满汉双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我国的封建制度到了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宜家家居和美术馆,对产品的创意开发进行了一个调研,看了产品以后,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我觉得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接触,使自己的眼界得到了开阔,使自己的创意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会对自己以后的设计带来深远的影响。
图2-6 明凤凰形金插饰图2-5 唐陶人调研问题思考在南京调研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莫过是南京博物馆中丰富的展品。
这些展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器物的典型代表,因此通过对其的调研,我对中国的传统器物发展和造型有了一个直观和全方位的了解,并且在从南京博物馆回来后,通过网络和查阅书籍,使我对传统器物造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达到学习的目的。
当然我的收获并不是只有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几天的学习调研活动使我获益良多。
首先来讲,在宜家家居里面,我学习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他们走的路线就是设计的路线,卖的就是新这个概念,既实用,又经济实惠。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南京的朝天宫这些传统的建筑进行了调研,我又能了解到传统的建筑特色和设计思想。
从工业设计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设计的风格往往会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如洛可可风格。
总而言之,这些天的调研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在我以后的设计当中都可以运用和借鉴到这些东西,真的可以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和想法,使我不局限在某个地方。
让我对工业设计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以前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
让我在以后的学习方面有了侧重的地方。
比如说在我们专业要求的手绘和软件等方面,我并不要求自己所有的都很精通,可能只需要自己熟练的掌握一两个方面。
因为工业设计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工作,单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办到的,关键的是要有一个设计的思想,我觉的这是我目前来说比较欠缺的地方,需要以后多加的练习。
还要对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个规划,可以更好地去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1] 张之恒,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25-150.[2] 吴良忠.中国瓷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250-275.[3] 王镜轮.紫禁城全景实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157-168.[4] 刘锡朋.古器物造型[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0:27-68.[5] 王琥.装饰与器物造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5-86.[6] 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10:23-83.[7] 刘刚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6-75.[8] 张夫也.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274-275.[9] 菲莉斯·贝内特·奥茨.西方家具演变史——风格与样式[M].江坚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6-68.[10]林欢.宋代古器物学笔记材料辑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