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一、“文献”的概念①早期含义:“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
实际上是将文献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
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1.分类法的演进(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
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
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
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
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
六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西晋时期。
西晋荀勖根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
东晋李充修《晋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
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
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峰。
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
(4)新分类方法: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
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
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
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以A-Z 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
(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
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
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后,故名。
唐代魏征编。
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
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
其总序历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
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
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
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
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
或为《明史·艺文志》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
(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三、版本学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1)装帧形制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
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
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
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
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
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
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
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后的形态。
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
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阅读。
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
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
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便。
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
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
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书背朝上,书根朝外。
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
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
该形制是对蝴蝶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
这种装帧形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
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
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
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
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
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
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
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函套配合。
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
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籍装帧基本定型。
(2)单页书版式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亦称栏线..,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叫左右栏。
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
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
..。
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
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
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
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
..。
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称作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
..,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
..,左侧的称作书口..,下部称作书根..或书脊..,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
..,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2.雕版印刷的工序: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复原。
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
校勘意义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