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2.1设计概况 (1)2.2参建单位 (1)3.总体施工方案 (1)4.工期安排 (2)5.施工资源配置 (2)5.1施工人员 (2)5.2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 (3)5.3材料供应 (3)6.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 (3)6.1施工程序 (4)6.2工艺流程 (4)7.主要施工方法 (4)7.1施工准备 (4)7.1.1内业技术准备 (4)7.1.2外业技术准备 (5)7.2旋挖钻孔桩基础施工 (5)7.3承台施工 (5)7.4立柱施工 (5)7.4.1测量放样 (5)7.4.2承台顶面处理 (5)7.4.3钢筋加工与安装 (6)7.4.4模板安装 (7)7.4.5混凝土浇筑 (8)7.4.6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 (8)7.5梯梁、梯板施工 (9)7.5.1支架施工 (9)7.5.2模板安装 (11)7.5.3钢筋加工与安装 (11)7.5.4预埋件安装 (11)7.5.5混凝土浇筑 (12)7.5.6模板拆除 (12)7.6附属设施施工 (12)7.6.1安全防护罩安装 (12)7.6.2栏杆安装 (13)7.6.3指示标识 (13)7.6.4疏散通道装修 (13)8.质量要求与检验标准 (14)8.1质量要求 (14)8.2检验标准 (14)9.质量保证措施 (15)9.1组织保证 (15)9.2制度保证 (15)9.3保证措施 (16)10.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6)10.1组织保证 (16)10.2制度保证 (16)10.3保证措施 (17)11.环水保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11.1管理目标 (18)11.2环水保措施 (18)11.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12.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19)12.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19)12.2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19)12.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19)桥上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桥上救援疏散设施》(通桥(2009)8302);(2)《桥梁疏散通道补充设计参考图》(3)《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6)《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7)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8)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文件;(9)本单位积累的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2.1设计概况桥上救援疏散设施由疏散通道及其附属设施组成,其中疏散通道包括休息平台、梯板、栏杆、梯梁、立柱、基础(承台和桩基),附属设施包括安全防护罩、顶部休息平台安全门、桥上疏散指示标识等。

桥上救援疏散设施沿桥梁全长约每隔3km左右(即单侧6km)在线路交错设置一处,共8处。

本桥疏散通道均设计为顺坡式,楼梯走向为由小里程上大里程。

顺坡式一设在线路左侧(无维修通道的一侧),顺坡式二设在线路右侧(有维修通道的一侧)。

2.2参建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3.总体施工方案基础设计:桩基采用旋挖钻施工。

模板设计:承台、长方体立柱、梯板、梯梁采用1.5cm厚高强竹胶板,圆柱形立柱模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

钢筋加工:钢筋在加工场集中加工,平板拖车运输至现场,汽车吊配合安装。

梯板、梯梁:采用满堂支架法现浇施工。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拌合,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桩基、承台可采用罐车直泻直接浇筑,其余采用泵送入模,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顶面挂线人工收面,覆盖土工布养护。

4.工期安排桥上救援疏散通道设施计划于2012年12月10日开工至2013年4月1日完成。

桩基施工:2012年12月10日开工,2012年12月31日结束;承台、立柱、墙基础:2013年3月1日开工,2012年5月31日结束。

梯梁、梯板、附属设施施工:2013年3月15日开工,2012年6月15日结束。

5.施工资源配置5.1施工人员(1)疏散救援通道设施施工主要管理人员如下:表5.1-1 桥面系附属设施工程施工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2) 根据疏散救援通道设施的施工进度,按专业成立作业班组。

各小组计划配备人员数量如下:表5.1-2 每工班劳动力安排计划表(单个作业面)5.2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为满足施工要求,本工程配备主要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如下:表5.2 桥面系附属设施施工的主要设备及配套机具(单个工作面)5.3材料供应根据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组织安排,本着“合理组织、满足施工、经济合理、减少库存”的原则,充分考虑施工时环境温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各种材料均计划周转使用,保证救援疏散通道的施工进度。

6.施工工序及工艺流程6.1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桩基础施工→承台施工→立柱和通道底部墙施工→支架搭设→梯梁、梯板施工→附属设施施工。

6.2工艺流程图6.2 救援疏散通道施工工艺流程图7.主要施工方法7.1施工准备7.1.1内业技术准备(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疏散通道施工将用到C45、C40、C35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均已审批。

(2)施工前,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领会施工图纸设计意图。

学习相关施工技术指南和验收标准。

(3)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验算模板受力,模板安装按规范要求安装,确保模板工程的安全性。

(4)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根据设计资料及已放设的救援疏散通道中线,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高程等进行认真核实,详细确认施工便道等不与施工发生干扰。

7.1.2外业技术准备(1)完善施工道路的通行条件,包括可利用道路长度、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位置、通道出入口的具体位置等,满足疏散通道施工需要。

(2)根据设计资料及已放设的救援疏散通道中线,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高程等进行认真核实,详细确认施工便道等不与施工发生干扰。

(3)制定混凝土运输路线。

我部管段施工用混凝土来源于西一村2#混凝土拌合站(位于DK740+000线左50m),站内HZS120型自动计量集中拌合机2套,产量为120m3/h,可以满足疏散通道施工需要。

7.2旋挖钻孔桩基础施工疏散通道桩基础采用C40和C45钢筋混凝土,其施工与桥墩桩基础施工方法相同,具体施工方法参照《大荔特大桥桩基施工方案》。

7.3承台施工疏散通道承台尺寸为2.0×2.0×2.0m,采用C35钢筋混凝土,其施工与桥墩承台施工方法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疏散通道承台钢筋设计为上下两层钢筋网片,可将立柱预埋竖向主筋作为定位钢筋,采用绑扎、焊接、悬吊等方式确保承台上下两层钢筋网片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疏散通道承台具体施工方法参照《大荔特大桥承台基坑施工方案》及《大荔特大桥承台施工方案》。

7.4立柱施工当立柱高度小于4m时采用整体立模一次浇注施工,当立柱高度大于4m 时采用分节翻模施工。

7.4.1测量放样立柱放样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采用换站测量方法进行复核,点位用红油漆作标识。

7.4.2承台顶面处理承台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凿除立柱范围内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浮浆、松动的石子和松弱混凝土层,露出新鲜的、坚硬的混凝土;凿毛范围为立柱截面尺寸范围,包括钢筋外侧保护层也凿毛到位;凿毛完成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使之充分湿润,不积水。

7.4.3钢筋加工与安装7.4.3.1钢筋加工采用钢筋调直机、交流电焊机、闪光对焊机、钢筋切断机以及钢筋弯曲机等机械设备进行钢筋半成品加工。

(1)钢筋加工前应清除表面的油渍、漆污、水泥浆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铁锈等。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折曲。

当钢筋需要调直时,调直后的钢筋表面不应有削弱钢筋截面的伤痕。

(2)工班下料时,应根据立柱钢筋编号和供料尺寸的长短,统筹安排,采用连续配料法下料以减少钢筋的损耗。

(3)钢筋下料前,首先按照1:1的比例在钢筋场内按照标准断面放大样,制作标准钢筋。

每制作一个钢筋要和标准钢筋进行对比,防止出现不合适的情况,造成保护层偏大或偏小。

(4)钢筋连接采用闪光对接焊或搭接焊。

焊接前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根据施工实际条件进行,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确定后,方可成批焊接。

闪光对焊接头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接头周缘应有适当的镦粗部分,并呈均匀的毛刺外形;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的烧伤及裂缝;钢筋弯折的角度不大于3º;接头轴线的偏移不得大于0.1d,且不得大于2mm。

HRB335和HRB400钢筋双面搭接焊长度不得小于5d,单面搭接焊长度不得小于5d,焊缝厚度不应小于0.3d,焊缝宽度不应小于0.8d。

(5)检验焊接接头的质量按规定每200个接头为一个检验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

(6)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同一连接区段” 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 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b.机械连接接头的受弯构件不应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c.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不得大于50%。

d.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e.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f.“同一连接区段”长度: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为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绑扎接头为 1.3 倍搭接长度且不小于500 mm。

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g.当施工中分不清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设置应符合受拉区规定。

7.4.3.2钢筋安装(1)施工承台时注意预埋立柱钢筋,钢筋接头位置高于承台顶面1m。

(2)6m以下的立柱钢筋可以直接利用支架搭设施工平台分节进行绑扎,高度在6m以上的利用小吨位吊车安装,利用支架进行固定。

(3)在钢筋的交叉点处用直径0.7-2.0mm的铁丝,按逐点改变绕丝方向(8字形)的方式交错扎丝。

浇筑混凝土前,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的准确性。

7.4.3.3钢筋保护层控制(1)保护层垫块采用同标号高性能细石混凝土垫块,互相错开,梅花状布置,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不得少于4个/m2。

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均须进入钢筋区域内,不得外伸至保护层内。

(2)垫块应按照钢筋直径制成十字形凹槽,绑扎在钢筋十字交叉处以保证垫块绑扎后不会转动。

底板垫块采用底部带齿状的方形垫块,侧面采用柱状垫块以减少与模板的接触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