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六小说语言类题(教案+课件)
四、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
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采用“手法+内容+效果”的方式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例1] (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文本(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3]),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
第(1)题是理解句子的含意,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句子的比喻义。
【答案】(1)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马骁驭已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第(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属于赏析语句。
首先要找出手法,再看效果。
“看见”说明是从马骁驭的视角来写的,表现的是马骁驭的感受;“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运用了神态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
【答案】(2)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圣洁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例2] (2015·安徽高考)阅读《蓑衣》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参考答案] 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
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五、作业
完成《盲人教我看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四、语言风格
[例1] 第一段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4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p400《地泉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