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三、叶圣陶在作品《倪焕之》中所表达出的救国理想的幻灭《倪焕之》是叶圣陶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较为成熟的一部。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怀抱高远理想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成为小学教员的倪焕之一面与志同道合的同事蒋冰之联手推行新教育实验,一面与思想新派的女性金佩璋自由恋爱,着手建立理想家庭。
不久,严酷的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理想,新教育实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而举步维艰,勉力建立起来的新式家庭更是差强人意。
金佩璋逐渐失去新女性的朝气而变成了沉湎于家庭琐事的传统女性,倪焕之不免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幻灭和悲哀。
五四运动的爆发重新点燃了倪焕之的热情,他在王乐山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希望在工农运动的洪流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好景不长,大革命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白色恐怖使倪焕之重新陷入痛苦,最终由于沉溺烈酒而不治身亡。
小说把主人公倪焕之安放在急剧动荡的时代变迁之中,通过他革新教育、改造家庭和社会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至大革命期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理想的艰难过程。
是20年代北方频繁的政权更迭情况在文学上的表达,怀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被现实所打击,教育救国理想的破灭,渐渐走向现实。
四、新月诗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源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了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他们以反对“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为旗帜,其观点突出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上(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
(一)闻一多——诗人、学者与斗士1.赴美留学过,1925年归国,是新格律诗的主要倡导者,非常重视新诗的社会价值,推崇《女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为人血性、刚烈,对传统文化深爱着。
2.第一部诗集《红烛》:赤子之情多写于归国前,表现淳朴的爱国理想,代表作《剑匣》p161.3.第二部诗集《死水》:多写于诗人回国之后,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4.《七子之歌》对“七子”的不同想象意味(1)澳门:已失300年,被掠去肉体,但内心依存,中华文化的血脉还没有断。
(2)香港:“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3)台湾:美丽动人,“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与祖国母亲根深相连,“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4)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5)威海卫:“中华最古的海”,圣人丘陵,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5. 《忆菊》重阳忆菊,排比铺叙,采用赋的手法,通过表现菊的清雅柔嫩坚贞,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诗歌情感炙热,真切,强烈。
(1)盛放、摆设:清雅、铺排。
(2)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白菊(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栗)。
(3)“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柔嫩、坚贞。
(4)“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表达对祖国深厚的感情,诗人热爱清雅、飘逸、坚贞的菊花,鄙弃热郁的“蔷薇”和微贱的“紫罗兰”,对骚人逸世的追求,诗尾卒章显志,赞美祖国的花,赞美如花的祖国。
(二)徐志摩1.生平: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转赴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1926年4月曾任北京晨报《诗镌》主编。
2.特点:热烈地追求爱与美,痛恨资本主义制度,热爱自然,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作品音韵和谐,轻柔,富有乐律美。
3.《沙扬娜拉》——揭示某种人生哲理而又给人美感。
4.《再别康桥》——意境、音韵与结构之美。
P164五、周作人与《语丝》杂志(一)语丝社1.地位:(1)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
(2)《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
2. 活动阵地:《语丝》周刊3. 主张:提倡自由,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5.创作方向:(1)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泼辣的杂文。
(2)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
6.其小品散文思想风采和艺术风格的代表——周作人(二)周作人:批判与建设,其散文缜密有力1.国粹与欧化——立场:欧化(1)“欢迎欧化是喜得一种新空气,可以供我们的享用,造成新的活力,并不是注射到血管里去,就替代血液只用。
”(2)古文“无性的文化”大而深,缺乏感情。
2. 平民与贵族——追求平民“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了。
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后者是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
”3.推崇童真与神话“我幼年时所最喜欢的是《镜花缘》——对于神异故事之原始的要求,长在我们的血脉里,所以《山海经》、《十洲记》、《博物志》之类千余年前的著作,仍在人们的记忆里。
”4.“梦想的精神”:梦想是永远不死的5.“合理地禁欲”:(1)“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唯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结婚的爱》(2)“爱是移动的”,“爱是给予,不是酬报。
”——《爱的创作》(对爱的态度)6. 坚持个性:“择其善而顾之之”“倘若用了什么名义,强迫人牺牲了个性去侍奉白痴的社会——美其名曰迎合社会心理——那简直是借了伦常之名强人忠君,借了国家之名强人战争了。
”六、《骆驼祥子》中祥子进城之后的人生悲剧祥子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奢望,他只是期待着凭自己的力气安分守己地挣一口饭吃,他希望在这个社会上平平安安地活着。
他身强力壮、勤劳节俭,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从不招谁惹谁,然而那罪恶的世道却偏偏来招他惹他,把他欺凌到除了出卖良知与灵魂就别无选择的可悲境地。
他的悲剧是双重的,第一是外在的,即在与贫穷作战中,他败得相当惨,而第二重则是内在的。
祥子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的黑暗缺乏起码的认知,他的心中充满了义愤,心灵遂走向失衡。
同时善良老实的天性决定了他不可能铤而走险,决绝地采取一种以暴易暴的反抗方式,于是祥子只有在心灵的自虐中,与黑暗的社会一同沦落。
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信念使祥子的心灵世界缺乏一种更高的可以抵御世俗黑暗的超越性的精神资源,但这又绝不是祥子个人的悲哀。
事实上,缺少形而上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普通百姓世代信奉的纯物质化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绝不可能给祥子以这样的心灵支持。
更可悲的是,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必然决定了祥子视野的狭窄和陈旧。
加在祥子身上的畸形婚姻使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鼠”。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七、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女性形象1.《骆驼祥子》中的虎妞虎妞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泼辣、豪爽,工于心计,长期以来一直帮着有“土混混”之称的父亲经营厂子,被生活锻炼得流气、蛮横,但是她也有着让人同情的人生不幸。
2.《阳光》中的“我”“我”是一个从小骄纵美丽,自居为“小太阳”的女性,在经过长期的琢磨,变得冷艳而骄傲,但“全须全尾”地嫁给一个男人之后,却经历了感情风波的创伤,最后落得一个无言的悲剧结局。
作品着重表现了个人幸福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但也鼓励我们要有爱的幸福追求。
3.《文博士》中的丽琳丽琳是一个富贵且骄弱的留洋学生,“像一朵长在古旧花园中的洋花,而究其实只是一个有颜色而无香味的纸花。
”八、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都市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黑婴等。
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形成的,以《现代》杂志为活动阵地。
新感觉派作家为了表现变化多端、富于动感的都市生活,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大大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表现主观情绪的浮动,因此通感的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代表作家: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施蛰存《将军底头》,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
九、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中的都市表现1 . 两种性病态的表现:谢医师的节欲独身主义,女病人的性欲过度亢进,这两种性病态说明高度集中化与极端化的都市文明不仅干预人的外在生活,而且还穿击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作者描写了人类这种密切幽微的心理关系,反映了都市的畸形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和肉体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