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之前的编导真题 名词解释1. 音效2. 声音形象3. 主角度4. 变轴5. 现代派6. 意境7. 悬念8. 蒙太奇9. 元散曲10. 波普艺术11. 印象主义音乐12. 卡夫卡13. 现代派艺术14. 京剧行当15. 阿炳16. 独白17. 红楼梦18. 印象主义音乐19. 童声合唱20. 《诗经》21. 交响乐22. 写意画 23. 兰亭序24. 大羽华裳25. 景深镜头26. 电影分镜头剧本27. 电影与电视剧有何异同28. 商业大片的特点29. 近景30. 画外音31. 特写32. 间接效果33. 黑色幽默34. 动画电影35. 手机电影36.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37. 全息摄影38. 初唐四杰39. 苏州派剧作家40. 俄狄浦斯王41. 素描42. 白描43. 交响乐44. 长镜头45. 西部片46. 3D电影47. dogama9548. 后现代主义49. 电影眼睛50. 卫星电视51. 荷马史诗52. 贝多芬53. 写意画54. “临川四梦”55. 广告56. 梅兰芳57. 公益广告58. 狄更斯59. 清明上河图60. 卢米埃尔兄弟61. 王羲之62. 果戈理63. 淡入淡出64. 汉代乐府诗65.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66. 数字电视67. 拉镜头68. 景别69. 杨州八怪70. 艺术性音乐71. 元曲72. 波普艺术73. 戛纳电影节74. 印象派音乐75. 戏剧故事76. 戏剧性77. 女子十二乐坊78. 墨分五彩79. 摇镜头80. 戏剧名词解释重点1.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境是虚实相生,是由“虚境”和“实境”共同构成的。
2.传记片:是指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影片。
它的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但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
优秀的传记片具有史学和文学价值,如中国影片《林则徐》,《聂耳》,《董存瑞》和《孙中山》等。
3.西部片: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篇,影片一般都有相同的电影元素,符合特征十分明显,如茫慌的原野,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与电影画面的幻觉结合起来。
西部片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4.电影文学: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
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
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文学的产生,是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的结果,电影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繁荣。
电影文学在艺术学上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
5.3D电影: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它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6.dogma95:195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一个丹麦电影导演小组,成员大多为毕业于丹麦国立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他们于1955年共同签署的《道格玛誓言》是对电影创作活动的某种限制,如影片必须是彩色的,不能包括暴力画面等。
但它限制的是捕捉生活的表面现实,而倡导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主张继承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学派的艺术精神。
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组织及其影响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
7.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派,是一种在批判与反派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矫正。
8.电影眼睛:电影眼睛是苏联记录电影导演吉佳加。
维尔托付于20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
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地搬演影片。
它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电影眼睛派的发展,促进了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后来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也深受眼睛派影响。
9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从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10.造型艺术:造型艺术(plastic arts) 艺术形态之一。
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
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谓“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
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种类 。
它通称美术 ,是对美术在物质材料 和手段上的造型艺术创造。
11.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
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
12.龙套:京剧角色行当,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
龙套以整体形态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13.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吹奏乐曲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曾形成重要的月种。
起初常用鼓,角,箫(排箫),笳等乐器。
曲目中宜常有歌词,可供歌唱。
鼓吹月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等机构编制的乐种。
14.小剧场: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
小剧场戏剧的影响渗透于全国各地,引导人们在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来实现话剧自身的突破与提高,招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
15.三度空间:绘画术语。
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
绘画中,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16.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年多的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其曲调清新婉转,细腻优雅,有“水磨调”之称。
17.和声: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18.山水画: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降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19.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一交响套取)。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 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20.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原”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是个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1.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变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代表作品《十送红军》。
22.写意画: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
相对“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脱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市手法概括,夸张,联想丰富,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23.信天游: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族形式。
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唱词一般有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代表作品《蓝花花》。
24.巴洛克风格: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风靡全欧。
“巴洛克”是贬义词,意为“畸形的珍珠”,18世纪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以嘲讽具有这种奇特风格的艺术。
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变现,强调华丽的装饰性。
最能体现巴洛克风格的是建筑。
巴洛克艺术在建筑和雕塑方面的大师是意大利的贝里尼,在绘画方面的大师是鲁本斯。
25.“海派清口”:由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所创立,是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冻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清口就是一个生活方式。
26.奏鸣曲:一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是指不同数目乐章的器乐曲,其乐章之间的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他一件乐器合奏的器乐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
27.印象派:印象派是指18世纪60年代在法国展开的艺术运动,画风。
印象派的命名源自莫奈1874年的画作《印象。
日出》。
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的平凡事物作为描绘对象。
在视觉艺术领域的领域的印象派出现后,很快便出现了印象乐派,印象文学派等其他领域的类似派别。